大品吉樂旅行社,吉樂朝聖探索旅遊追尋佛陀的足跡,一同探索世界盡頭

前往朝聖諮詢
Buddhism Travel Attractions

佛教旅行景點

大品吉樂|探索佛教四大名山古剎寺院,菩薩諸佛的旅人時光
大品吉樂的朝聖手冊輕輕翻開,佛祖聖跡、古德偈頌,猶如一道心靈橋樑,引領你踏入佛教朝聖的時光隧道。這裡的旅程不是地圖上的直線距離,而是一場與千年信仰共振的心靈拓荒,晨鐘暮鼓,煙嵐梵音,古道雲水,行腳於佛國聖山。
共有 80 筆旅行景點
  • 峨嵋山 金頂.華藏寺.臥雲禪寺

    峨嵋山 金頂.華藏寺.臥雲禪寺

    峨嵋山金頂,海拔3079公尺,是全山最高處,也是普賢菩薩信仰的象徵核心。登臨金頂,可俯瞰群山、遠眺貢嘎雪山,觀日出、雲海與佛光,被譽為「金頂三大奇觀」。這裡不僅是自然奇景匯聚之地,更因供奉著宏偉的「十方普賢金像」而成為信眾朝禮圓願之聖地。金像高48公尺,集「十方、四面、六牙、普賢」於一體,象徵普賢菩薩行願無盡、遍滿十方,金光耀眼,與蒼茫山色相映成輝,氣勢莊嚴。 金頂最高處,曾有一座極為珍貴的建築「金頂銅殿」,為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由妙峰禪師請西蜀藩王潞安捐資所建。整座殿高8米,寬4.8米,深4.3米,為重簷雕甍結構,四周繡棕鎖窗,通體以銅焊接而成,屋頂簷瓦鎏金,陽光照射之下金光閃爍,耀目百里,金頂之名亦由此而來。殿內供奉高達五米的普賢騎象銅像,兩側陳列二十四尊銅佛,規模僅次於萬年寺。門枋陰刻「雲棧劍閣」與「峨嵋山道全圖」,銅壁則刻有萬尊佛像與經文,雕工精細,內容豐富,殿外還有銅塔與銅碑。特別的是,雖然峨嵋山大多數寺廟皆朝東而建,唯獨銅殿朝西,相傳是為了面向釋迦牟尼的故鄉西域,因此過去不少來自西藏的信徒只禮拜金頂銅殿。可惜此殿於清代毀於火災,僅存記載與遺構見證其輝煌。 金頂核心的華藏寺,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東漢,唐代時稱「華藏庵」,歷代屢經擴建,現今建築多為近代重修。寺名「華藏」源自《華嚴經》中「華藏世界海」之意,象徵佛法圓融、一真法界。寺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與普賢菩薩,是登頂禮佛的主要道場之一,亦是朝山信眾誦經修持、祈願還願的重要場所。寺前平台遼闊,為觀佛光與放生的最佳位置。 華藏寺後方不遠,隱有臥雲禪寺,四周常年雲霧繚繞,環境清幽,故名「臥雲」。此寺規模不大,風格樸素,氣氛沉靜,是僧眾閉關與香客靜修之所。與金頂的莊嚴宏偉相對,臥雲禪寺更顯內斂寧靜,適合返觀自心、安住內修。 金頂、華藏寺與臥雲禪寺三者各具特色,構成峨嵋山頂層次分明的佛教核心區。無論是仰望金身、禮拜古寺,還是在雲霧中靜坐止觀,皆能於此領悟峨嵋聖境所蘊的壯美與清明,身心隨之淨化,願行自然圓滿。

  • 五台山 羅喉寺

    五台山 羅喉寺

    羅喉寺位於山西五台山羅睺峰東麓,又稱「羅睺寺」,是五台山眾多寺院中相當獨特的一座。其地勢隱秘幽深,因寺前山形如羅睺吞月,故得其名。相傳此地原為天竺密教所傳之地,後因漢地信仰融合,逐漸成為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交融的重要道場之一。 據說羅喉寺曾為密宗高僧修行閉關之所,寺內供奉的主尊為大黑天與金剛手菩薩,並與守護藏密的護法神信仰密切相關。寺院規模不大,卻靈氣氤氳,四周松柏古木盤根錯節,常年雲霧繚繞,被認為是修行靜坐的絕佳之地。寺旁古井據傳能清心去障,吸引許多朝聖者前來汲水沐手,祈求除厄增福。

  • 五台山 觀音洞

    五台山 觀音洞

    五台山觀音洞,又稱棲賢寺,位於山西五台山棲賢谷深處,是具有濃厚藏傳佛教色彩的寺院,亦為漢地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寺院創建於清康熙年間,選址隱於山谷之中,環境幽深,靈氣充盈。整體佈局方正嚴整,四周以高牆圍護,登寺需沿崖壁石階而上,途中設有六角亭一座,名為「飛來亭」,橫檀上繪有三幅觀音救難圖,因而又稱「觀音亭」。 上院正殿供奉觀音菩薩,左右配祀文殊、普賢、彌勒及宗喀巴尊者,莊嚴殊勝。殿後石壁兩側藏有天然小洞,其中左側小洞泉水湧出,清澈甘涼,被信眾尊稱為「聖水」,觀音洞之名亦源於此靈泉。寺內歷來為藏傳高僧修行之地,第六世與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皆曾在此靜修參禪,使觀音洞更添法脈傳承與修行意義。因其地靈人傑,信眾至今絡繹不絕,朝聖祈福者多以觀音慈悲為願,求智慧、祈平安。

  • 五台山 黛螺頂小朝台

    五台山 黛螺頂小朝台

    五台山黛螺頂位於台懷鎮西北,為五台山著名佛教聖地之一,因可遙望五方台頂,被尊稱為「小朝台」。相傳五台山五峰分別供奉文殊菩薩五種化身,登臨各台禮拜為正式「朝台」,惟行程艱辛、歷時數日,黛螺頂因能一地遙禮五頂,遂成信眾便捷朝聖的替代道場,象徵五頂同禮,功德無減。黛螺頂歷史悠久,廟宇依山就勢,自山腳攀登需行千餘級石階,沿途古木蔥鬱、殿宇層疊,寺內主供五方文殊,分別象徵智慧、慈悲、勇猛、清淨與大願,信徒多以五體投地之禮虔敬參拜。頂部視野開闊,可俯瞰整個台懷盆地,群山環抱,佛塔林立,雲霧繚繞間更顯神聖莊嚴。

  • 五台山 龍泉寺

    五台山 龍泉寺

    五台山龍泉寺位於台懷鎮東南,原為楊家將的家廟,始建於宋代,民國初年重建,占地面積達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多達165間。寺院環抱於九道山嶺之間,泉水自山岩湧出,清澈見底,因其狀如龍形湧泉,故名「龍泉寺」。這裡不僅山水靈秀,更因歷史人文底蘊而聲名遠播。 寺前矗立著五台山最具代表性的石雕牌坊,共三門六柱,呈「一」字形,氣勢宏偉,雕工細膩,據說是由工匠耗時六年才建成。牌坊上雕刻有81條神態各異的蛟龍,鱗甲分明,蜿蜒盤旋,人物浮雕生動傳神,被譽為五台山石刻藝術的代表之作。寺內建築呈橫向三院布局,各院自有山門,串通互連又獨具風格。東院為主要殿堂區,前後兩進設有佛殿與配殿,並有彩繪廂房、曲廊獻亭與雙塔林立,尤以普濟禪師塔雕工精巧,造型莊嚴。距寺西北約一里之山坡,有一座「令公塔」,相傳為楊業之瘞骨處,為其子楊五郎所建。後宋太宗追封楊業為「楊令公」,後人遂以此塔為紀念。

  • 五台山 壽寧寺

    五台山 壽寧寺

    壽寧寺,又名普慶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中心區,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寺院依山就勢、坐北朝南,佔地近萬平方米,現存建築以清代為主,格局嚴謹,殿宇宏偉,寺前設有雕工精美的磚雕影壁。主體建築包括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寶殿與後殿,皆以片石鋪地,氣勢宏大,古意盎然,大雄寶殿為單檐四阿頂結構,殿中主祀「橫三世佛」,兩側則列十八羅漢,形貌各異,神態生動,彷彿正默然護持此地靈境,兩側為鐘鼓樓及僧舍,另有六角亭、影壁與精美碑刻,展現出古樸典雅的佛教藝術風貌。 傳說北齊時期,一位皇子久歷戰陣,身心俱疲,重病纏身。某夜夢中,一白髮老人對他直指殺業深重、罪孽難消,若欲懺悔超脫,須以焚身獻身之願,換取菩薩慈悲憐憫。皇子醒後深感悔悟,於此山谷平臺搭起柴堆,在眾人注視中舉火焚身。當火焰沖天之際,據說有異香撲鼻、瑞光滿空,火中現出文殊菩薩真容,眾人無不跪伏感泣,此即「燃身現佛」的傳奇。六角亭便是他焚身之地,如今仍供奉文殊像以資紀念。

  • 五台山 碧山寺

    五台山 碧山寺

    碧山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東北的北台山麓,始建於北魏,後於明代重修,是五台山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十方禪寺。所謂「十方」,意指接納來自各地的僧人與香客,提供免費食宿,若臨行缺資,寺方亦會資助,廣納四方行腳僧,成為許多信徒心中的必朝之地。 碧山寺歷代名號更迭,曾稱「普濟寺」「護國寺」「北山寺」,清乾隆年間改為現名「碧山寺」,民國時又有「廣濟茅蓬」之稱。寺院建築沿中軸排列,設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彌勒殿等主要殿宇,殿宇古樸莊嚴,結構嚴整。入口彩色牌坊上懸聯:「敷演清涼,四時瑞雪常飄;恢宏極樂,六月蓮花始放」,饒富禪意。 寺中尤具代表性的文物為《華嚴經字塔》,由信士許德興焚香沐手,歷時十二年手書六十萬餘字《華嚴經》,成為書經壯舉,現藏於顯通寺高殿。相傳古時有一行腳僧途經碧山寺時身患重病,寺中住持不棄,細心照料,僧人痊癒後終成高僧,後回寺報恩捐資修建,並留下「施於此地者,福報不墜」的誓願。碧山寺由此香火綿延、信眾不絕,成為五台山信仰慈悲與修行精神的重要象徵。

  • 五台山 獅子窩

    五台山 獅子窩

    獅子窩,又稱大護國文殊寺,位於山西五台山竹林嶺上,始建於明萬曆十四年,是五台山歷史悠久、香火鼎盛的重要佛教道場之一。四周崇山峻嶺,雲霧繚繞,蒼松翠柏鬱鬱蔥蔥,景色清幽,被譽為人間仙境。地處竹林寺與金閣寺之間,連接中台與西台,自古便是朝聖香客與修行僧眾匯聚之地。 相傳當年文殊菩薩自印度乘獅東來,行至竹林嶺時神獅忽然駐足不前,並發出如雷般吼聲。文殊菩薩感應此地靈氣匯聚,頓悟佛法弘揚如獅子吼之意,遂選此處為弘法道場,並因神獅停留於此,將道場命名為「獅子窩」。從此,文殊菩薩雲遊五台,廣傳佛法,獅子窩也成為文殊信仰最具代表性的靈跡之一,被視為具足智慧與加持力的修行聖地。

  • 五台山 菩薩頂

    五台山 菩薩頂

    菩薩頂位於五台山顯通寺北側的靈鷲峰上,是全山海拔最高、氣勢最為宏偉的寺院。由山下仰望,層層石階宛如天梯直達山巔,相傳此處為文殊菩薩駐錫弘法之所,因而得名「菩薩頂」,亦稱「文殊寺」。寺院原為青廟,始建於北魏,至清順治年間由皇家擴建重修,改為黃廟,並由喇嘛主持,成為五台山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道場之一。 傳說唐代時,有一名信士夢見文殊菩薩坐於峰巔放光,醒後依夢境尋訪,果見靈氣氤氳、祥光普照,遂召集鄉民築廟於峰頂,初名「文殊寺」,後因香火鼎盛、神蹟不斷,改稱「菩薩頂」。自清順治年間由皇家敕建、擴大為黃廟後,更成為歷代皇帝巡幸五台、駐蹕朝禮的重要行宮,地位崇隆。 整體建築依山而建,嚴格遵循皇家宮苑格局,瓦覆三彩琉璃,牆磚精細磨製,色澤莊嚴典雅。寺內擁有殿堂房舍四百餘間,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與法輪殿等,中軸對稱、層層升高,氣勢恢弘。殿內供奉文殊騎獅金像,神容莊嚴慈慧,香火鼎盛,是歷代帝王巡禮五台、舉行法會的駐蹕聖地,也為信眾心目中文殊菩薩的真正道場。

《中國。佛教名山》
吉樂旅遊 為朝聖者打造兼具深度旅行與禮佛之路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嵋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華山。它們不僅是佛教四大菩薩的道場,更被譽為「金五台、銀普陀、銅峨嵋、鐵九華」,也是自然與文化完美結合的典範。它們以獨特的佛教氛圍和壯麗的自然景觀,吸引著無數旅人前來探索與朝聖。在這四座名山的旅程中不僅能欣賞到絕美的風光,還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智慧與慈悲,讓人身心愉悅,心靈洗滌。
聯繫吉樂旅遊
line2 線上
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