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吉樂旅行社,吉樂朝聖探索旅遊追尋佛陀的足跡,一同探索世界盡頭

前往朝聖諮詢
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

《五台山》五方大朝台.清涼寺.菩薩頂 6日

行程特色

五台山位於中國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台縣東北隅,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台」,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座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總面積達283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58米。五座山峰(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繡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

 

文殊師利菩薩就是摩尼寶積佛。全名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此佛以無漏聖道之法寶積集莊嚴,成就佛道,故稱寶積佛。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來詮釋五方佛本的種性。

每日行程
Day

台北桃園/太原/五台山

今日上午集合於桃園國際機場,搭乘豪華客機飛往【太原】。隨後驅車前往五台山。五台山位於中國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台縣東北隅,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稱為「金五台」,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餐食Meals
  • 早餐:N/A
  • 中餐:機上使用
  • 晚餐:風味料理
住宿Hotel

五台山/花卉山莊 或同級

Day

五台山/菩薩頂/大顯通寺/塔院寺/萬佛閣五爺廟/殊像寺/南山寺

酒店早餐後,前往【菩薩頂】,菩薩頂位於五台山台懷鎮的靈鷲峰上,是五台山十座黃廟(喇嘛廟)中的首廟,此人們又把它叫做喇嘛宮。五台山最大最早最古老的寺廟,青廟的領袖寺。【大顯通寺】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晚於白馬寺數年,世稱「中國第二古寺」,初名大孚靈鷲寺,意在引用佛陀講經於靈鷲山典故,北魏時擴建,稱花園寺。唐太宗時重建,易名大華嚴寺。明太祖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塔院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禪處之一,聳入雲天的大白塔,是寺內也是五台山的主要標誌。塔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俗稱大白塔。【萬佛閣五爺廟】於明洪武十九(1386年)時為防海上倭寇入侵,信國公湯和大將軍督築奉城城牆,將原是鄉間小庵的萬佛閣就地重建於北門月城灣內。因此當地有"先有萬佛閣,後有奉城鎮"之說。萬佛閣又名五爺廟,因寺內一樓殿上下兩層塑佛像萬尊。寺內另有龍王殿,當地相傳五台山龍王威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寧,故在此建殿祀之。接著前往【殊像寺】是文殊菩薩顯聖之地,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曾做為皇家道場,名聞天下。【南山寺】該寺建於元朝,時稱「大萬聖佑國寺」。清光緒年間再行修建,稱為極樂寺。後主持普濟和尚整合極樂寺、佑國寺和善德堂,為南山寺。寺前有108級石階,整體建築宏偉秀美。

 

五台山 菩薩頂
五台山 菩薩頂

五台山 菩薩頂

菩薩頂位於五台山顯通寺北側的靈鷲峰上,是全山海拔最高、氣勢最為宏偉的寺院。由山下仰望,層層石階宛如天梯直達山巔,相傳此處為文殊菩薩駐錫弘法之所,因而得名「菩薩頂」,亦稱「文殊寺」。寺院原為青廟,始建於北魏,至清順治年間由皇家擴建重修,改為黃廟,並由喇嘛主持,成為五台山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道場之一。 傳說唐代時,有一名信士夢見文殊菩薩坐於峰巔放光,醒後依夢境尋訪,果見靈氣氤氳、祥光普照,遂召集鄉民築廟於峰頂,初名「文殊寺」,後因香火鼎盛、神蹟不斷,改稱「菩薩頂」。自清順治年間由皇家敕建、擴大為黃廟後,更成為歷代皇帝巡幸五台、駐蹕朝禮的重要行宮,地位崇隆。 整體建築依山而建,嚴格遵循皇家宮苑格局,瓦覆三彩琉璃,牆磚精細磨製,色澤莊嚴典雅。寺內擁有殿堂房舍四百餘間,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與法輪殿等,中軸對稱、層層升高,氣勢恢弘。殿內供奉文殊騎獅金像,神容莊嚴慈慧,香火鼎盛,是歷代帝王巡禮五台、舉行法會的駐蹕聖地,也為信眾心目中文殊菩薩的真正道場。
五台山 大顯通寺
五台山 大顯通寺

五台山 大顯通寺

顯通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中心地帶,是五台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中國繼洛陽白馬寺之後的第二座古剎。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原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時期擴建,因寺旁設有御花園而改稱花園寺。唐代武則天時,因新譯《華嚴經》中明確提到五台山為文殊道場,特敕改名為大華嚴寺。明代太祖朱元璋重修後,賜額「大顯通寺」,沿用至今。 整體建築格局嚴謹,氣勢恢宏,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山門、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寶殿、千佛閣、藏經閣等,殿堂層層疊進,院落錯落有致,為五台山諸寺之冠。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三身佛像,規模巨大,金身莊嚴;千佛閣內則遍列細緻小佛,呈現佛國世界的莊嚴境界。 顯通寺不僅是漢傳佛教的重要道場,也是中外高僧雲集講經弘法之地,曾吸引唐代玄奘法師、西域高僧及多位藏傳上師來此參學參拜。寺內所藏經典、法器、碑刻、塑像等文物豐富,是研究中國佛教藝術與歷史的瑰寶所在,至今仍為信眾與學者趨之若鶩的朝聖重地。
五台山 塔院寺大白塔
五台山 塔院寺大白塔

五台山 塔院寺大白塔

塔院寺大白塔位於五台山台懷鎮,是五台山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原名「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由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興建,用以供奉自尼泊爾迎奉而來的佛舍利,始建於元至元年間,由藏地高僧錫根達喇迎奉佛舍利至此安置。整座佛塔高約75.3公尺,為中國現存最高的藏式覆缽式佛塔,塔身潔白如雪、輪廓渾圓雄偉,塔頂覆以銅製寶傘、鎏金相輪,遠望如同聖光凝聚,氣勢莊嚴肅穆。 傳說塔成之日霞光萬道,塔身自發微光,有梵音繞耳不絕,使當地百姓深信其靈驗,自此香火不絕。塔身基座雕有龍紋與藏文咒語,塔內供奉佛骨舍利,是藏傳佛教極為尊崇的聖物,亦為五台山藏漢合修的象徵。信徒朝山拜塔,視此塔為修福修慧的重點道場,佛教徒普遍視其為「轉一圈,消百劫」的殊勝之地。
五台山 五爺廟萬佛閣
五台山 五爺廟萬佛閣

五台山 五爺廟萬佛閣

五爺廟,又稱五龍王殿,位於五台山台懷鎮中心,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古建築。始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殿外前庭。殿內供奉的「五爺」為廣濟龍王,是文殊菩薩的俗稱化身,亦象徵五台五頂文殊的總集。實際上,五爺廟正是文殊菩薩在當地的本土化與世俗化表現,承擔了民間俗神的角色,寄託著百姓對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許多香客雖不識文殊之名,卻對「五爺」敬仰有加,視其為有求必應的神祇,五爺廟成為整個五台山香火最旺盛的寺廟之一。 相傳久遠以前,五台山地區炎熱酷暑,百姓苦不堪言。文殊菩薩憐憫眾生,遂向東海龍王借來一塊清涼寶石,使五台山從此清涼宜人,風調雨順。然而此寶石原為龍王五子避暑歇涼之物,五龍得知寶石被借走後怒氣沖天,尾隨至五台山大鬧山嶽,甚至將原本劍峰挺立的五座山削成平台,意圖奪回寶石。
五台山 殊像寺
五台山 殊像寺

五台山 殊像寺

殊像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西側,地處台懷中心,依山而建,環境清幽,是五台山歷史悠久且極具代表性的文殊道場。寺名「殊像」,意指寺內供奉的是一尊與眾不同、具特異神容的文殊菩薩聖像,寺中還有一尊特別的「倒坐觀音」,菩薩面向後門,寓意「恨凡夫不肯回頭」,呼籲世人回心向善,該寺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歷代均有修繕,香火延續不絕,尤其以寺中奇特的造像傳說與歷史故事聞名於世。 相傳寺中工匠奉命雕塑文殊騎獅金身,獅身已成,唯獨菩薩頭部因無人見過其真容而遲遲無法定案,眾匠爭論不休。當時一位廚房伙夫聽見喧嚷前來探詢,隨口一句:「菩薩的相貌可不是隨便捏弄的!」說罷轉身回灶繼續和蕎麥麵。未料片刻間天降金光,文殊菩薩顯化空中,慈顏端然。伙夫見狀靈機一動,當即以蕎麥麵捏塑神容,金身遂成,後貼金安上,眾人嘆為神蹟,故稱其為「蕎面頭文殊」。 另有傳說提及清代建寧公主因遭逢家變而削髮為尼,入寺修行,與寺中一青年僧人共研佛理卻遭人誤會為情愫糾纏,康熙帝聞訊震怒下令焚寺,唯「善靜室」未被燒毀。康熙見此視為佛祖昭示冤情,感悟後命人重建殊像寺,從此香火復盛,名動遐邇,成為五台山智慧信仰的重要道場。
五台山 南山寺
五台山 南山寺

五台山 南山寺

南山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南側山腰,始建於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又稱大萬聖佑國寺,是由元成宗為其母徽仁裕聖皇太后祈福延壽、祈求國運昌盛所敕建,寺名寓有「萬聖護佑、佛法佑國」之意。後經明清多次修繕與擴建,至清光緒年間由普濟和尚發起整合極樂寺、善德堂與佑國寺三寺為一體,統稱南山寺,遂形成今日壯觀格局。 相傳普濟和尚在夢中得佛示意,感於寺院荒廢,乃立志重修,四處奔走募資。其間多次遇險,但皆逢佛光護佑,最終於重陽佳節落成大殿之日,山中忽現異光、松風吹誦佛音,百姓視為佛祖顯靈,群聚朝拜,自此香火綿延不絕。另有一說,南山寺所處之山,乃昔日文殊菩薩化身修行之地,山形如蓮、氣場澄靜,故為佛門高僧選為靜修聖地,寺宇也因此得「萬佛安居、群賢聚集」之祥名。
餐食Meals
  • 早餐:酒店內使用
  • 中餐:風味料理
  • 晚餐:風味料理
住宿Hotel

五台山/花卉山莊 或同級

Day

五台山/清涼寺/龍泉寺/壽寧寺/觀音洞/文殊洞

酒店早餐後,前往【清涼寺】位於中台南瓦廠村東北的清涼谷,距台懷鎮約15千米,寺內因有著名的文殊聖跡"清涼石"而得名。據"清涼山志"載,此寺建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間。唐代時,它是替國行道的鎮國道場。唐代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場。清涼石是清涼寺的象徵,佛教宣傳說,文殊菩薩曾於清涼石上講經說法,因此也稱"曼殊床"。【龍泉寺】因周環九龍山嶺,勢如九龍會飲於寺東山泉並投影泉底,故得名『龍泉寺』。該寺建於宋代原為楊家將廟,寺中的白漢玉石雕在五台山寺群中份外突出,中院有南山寺當家和尚普濟的墓塔,也稱一絕。【壽寧寺】是五台山黃廟十大寺之一,坐落在菩薩頂之西,中台翠岩峰餘脈之腰,雄踞「台內四峰」(菩薩頂、黛螺頂、壽寧峰、梵仙山)之一的高處,其「王子焚身供佛」的奇傳,沸沸揚揚流傳了千餘年。【觀音洞】又稱棲賢寺建於清康熙年間,因橫檀上畫有三幅觀世音救難圖,故又稱觀音亭。大殿後洞壁左右各有小洞,左洞下積清水,故為「聖水」,觀音洞因此命名。第六世達賴喇嘛及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均曾於此靜坐。【文殊洞】坐落在佛教聖地五台山東台腳下,因文殊菩薩曾於洞中修行成就而得名,洞中可容十餘人,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據《清涼山志》記載伏虎羅漢朝禮五台,路經此地,見山勢奇異,乃修行之聖地,遂發心常住洞中,並往四處弘法布道,度化有緣眾生,歷經數年,山中僧俗見其神異非凡,追蹤於此,見羅漢遂於洞中坐化,顯現文殊菩薩騎獅子像。古往今來,無數信徒慕名而來,在此洞中閉關靜修,得大加持。

五台山 清涼寺
五台山 清涼寺

五台山 清涼寺

清涼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中心地帶,地處文殊五峰環抱之中,因五台山又稱「清涼山」,故得此名。據說,昔日文殊菩薩曾於此顯聖,並化現為老僧在寺中講經說法,聽眾皆感受清風拂面、心神安寧,遂稱此地「清涼境地」。唐代高僧智者大師也曾駐錫於此,弘法度眾,使清涼寺聲名日隆,香火綿延不絕。 寺院依山勢而建,環境幽雅靜謐,山門內為天王殿,正殿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兩側配殿供奉文殊、普賢等諸菩薩,殿宇古樸,佛像莊嚴。寺中有一株千年古柏,相傳為文殊菩薩所栽,樹姿蒼勁挺拔,為信眾朝禮的靈木。清涼寺雖不若顯通、菩薩頂般宏偉壯觀,卻以其清幽法氣與深厚傳說,成為五台山靜修參禪的重要處所之一。
五台山 龍泉寺
五台山 龍泉寺

五台山 龍泉寺

五台山龍泉寺位於台懷鎮東南,原為楊家將的家廟,始建於宋代,民國初年重建,占地面積達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多達165間。寺院環抱於九道山嶺之間,泉水自山岩湧出,清澈見底,因其狀如龍形湧泉,故名「龍泉寺」。這裡不僅山水靈秀,更因歷史人文底蘊而聲名遠播。 寺前矗立著五台山最具代表性的石雕牌坊,共三門六柱,呈「一」字形,氣勢宏偉,雕工細膩,據說是由工匠耗時六年才建成。牌坊上雕刻有81條神態各異的蛟龍,鱗甲分明,蜿蜒盤旋,人物浮雕生動傳神,被譽為五台山石刻藝術的代表之作。寺內建築呈橫向三院布局,各院自有山門,串通互連又獨具風格。東院為主要殿堂區,前後兩進設有佛殿與配殿,並有彩繪廂房、曲廊獻亭與雙塔林立,尤以普濟禪師塔雕工精巧,造型莊嚴。距寺西北約一里之山坡,有一座「令公塔」,相傳為楊業之瘞骨處,為其子楊五郎所建。後宋太宗追封楊業為「楊令公」,後人遂以此塔為紀念。
五台山 壽寧寺
五台山 壽寧寺

五台山 壽寧寺

壽寧寺,又名普慶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中心區,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寺院依山就勢、坐北朝南,佔地近萬平方米,現存建築以清代為主,格局嚴謹,殿宇宏偉,寺前設有雕工精美的磚雕影壁。主體建築包括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寶殿與後殿,皆以片石鋪地,氣勢宏大,古意盎然,大雄寶殿為單檐四阿頂結構,殿中主祀「橫三世佛」,兩側則列十八羅漢,形貌各異,神態生動,彷彿正默然護持此地靈境,兩側為鐘鼓樓及僧舍,另有六角亭、影壁與精美碑刻,展現出古樸典雅的佛教藝術風貌。 傳說北齊時期,一位皇子久歷戰陣,身心俱疲,重病纏身。某夜夢中,一白髮老人對他直指殺業深重、罪孽難消,若欲懺悔超脫,須以焚身獻身之願,換取菩薩慈悲憐憫。皇子醒後深感悔悟,於此山谷平臺搭起柴堆,在眾人注視中舉火焚身。當火焰沖天之際,據說有異香撲鼻、瑞光滿空,火中現出文殊菩薩真容,眾人無不跪伏感泣,此即「燃身現佛」的傳奇。六角亭便是他焚身之地,如今仍供奉文殊像以資紀念。
五台山 文殊洞
五台山 文殊洞

五台山 文殊洞

文殊洞位於五台山東台北側山腰,坐落於蒼翠山崖間,洞口朝東,內部深邃幽靜,為一處歷代僧眾潛修靜觀之所。相傳為文殊菩薩顯化傳法之地,洞中供奉文殊法像,面容莊嚴、慈悲攝心,香火歷久不衰。此處不僅自然景觀奇峻隱逸,亦蘊藏豐富的宗教象徵與修行意涵,故自古被譽為五台山中靈氣最盛的清修洞窟之一。 傳說中,文殊菩薩曾於此洞結跏而坐,觀察世間眾生愚迷癡妄,遂施慈悲法音,宣說智慧妙理,洞內回聲綿長,似有菩薩誦經之音。清代曾有藏地高僧於此修行三年,感得文殊示現,開啟智慧,圓滿所學,後傳法四方。另有說法稱,洞內時有清風拂面,似聞獅子吼聲,象徵文殊智慧之威,驚破愚癡,故而信眾往來不絕,祈願增慧除障。 光緒年間,曾有一位老僧與兩隻猛虎同行雲遊,後駐於此洞修行,圓寂之日,二虎亦絕食而亡。山民目睹此異象,尊其為文殊化身,虎為獅子坐騎之現形,從此文殊洞聲名遠播,漢藏佛子紛至遶禮。 上世紀八十年代宗教活動復興,著名的寂度老和尚曾發願重建古洞,2006年由普興大和尚踐行遺志,整修寺宇重現古風。現今文殊洞主體建築包含天王殿、大雄寶殿、護法殿與禪修中心,洞頂石窟內供奉藏傳風格文殊像,一手高舉慧劍,一手持般若經函,洞壁所見手印被視為菩薩加持聖跡,僧俗敬仰,參拜者常取洞土為聖物,寓意智慧與護佑常隨身邊。
餐食Meals
  • 早餐:酒店內使用
  • 中餐:風味料理
  • 晚餐:風味料理
住宿Hotel

五台山/花卉山莊3號樓 或同級

Day

五台山大朝台(搭乘朝台小車)/東台望海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金閣寺

酒店早餐後,前往【東台望海峰】,台頂曾建有望海樓。夏日天氣晴好時,黎明登臨其上,可見雲海盡頭的紅日噴薄而出。續搭車前往【北台葉斗峰】參觀,以驚險取勝,是五台山中之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最高峰。台頂氣候異常寒冷,通常9月見雪,4月解凍,台背陰面有常年不化的冰雪,稱之為"萬年冰"。午餐後前往【中台翠岩峰】,台頂巨石累累,即所謂"龍翻石"。中台頂氣候嚴寒,變化多端,五台氣象站就建在中台頂上。【西台掛月峰】,海拔2773米,台頂平如掌。每當明月高照,山泉潺潺,頗有詩情畫意的境界。台頂有座石砌的法雷寺,供獅子文殊。【南台錦繡峰】,台頂像倒立的藻瓶,周圍一裡,細花雜草佈滿了整個山巒,猶如綠色的地毯。【金閣寺】是五台山的名刹,內供高17.7米的千手(實有48臂)觀音銅像,這是五台山最高大的佛像。金閣寺各殿中塑像共有1000多尊,是五台山佛教塑像最多的寺院。

五台山 大朝台東台望海峰望海寺
五台山 大朝台東台望海峰望海寺

五台山 大朝台東台望海峰望海寺

五台山東台望海峰,又稱望海峰,是五大台頂之一,海拔約2795至2996公尺,因其登高可遠眺雲海,仿若望見東海,故得其名。古人有詩讚曰:「登東台望海,極目到海瀛」,自古便是五台山觀日出的絕佳地點。每當晨曦初升,霞光萬丈,雲海翻湧,彷彿天地開闢之初的壯景,為修行者與旅人帶來身心靜謐與震撼。 峰頂建有望海寺,相傳始建於隋代,歷經元明等朝修繕,今貌為近代重建。寺中主祀聰明文殊菩薩,是文殊五化身之一,象徵辯才與智慧,信眾多在此誠心祈求學業順遂、思維靈敏。寺內左右各有三間石窯洞,供奉石雕文殊像,環境清幽,頗具道氣,1998年並增設一尊高二米的銅鑄文殊坐像,金身莊嚴,氣勢不凡。 關於此地亦有傳說流傳:相傳古時有苦行僧登上東台修行,日日向東海朝拜,終於在望海峰日出之時見得金輪自雲海湧出,文殊現影,智慧大開,自此廣傳東台能開慧根、應靈異。又有說法認為,大朝台之旅若能親歷東台日出,將得文殊加持,來世福慧雙修。 作為大朝台朝禮五台的重點之一,東台象徵聰明智慧,與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獅子吼文殊、北台無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合成五化身之圓滿。對信眾而言,登東台不僅是一次風景之旅,更是一場身心靈的啟悟修行。
五台山 大朝台南台錦繡峰普濟寺
五台山 大朝台南台錦繡峰普濟寺

五台山 大朝台南台錦繡峰普濟寺

五台山南台名為錦繡峰,海拔約2485公尺,是五大台頂中地勢最為柔美、景色最為斑斕的一峰。每年農曆六、七、八三個月間,山頭野花盛開、姹紫嫣紅,遠望猶如彩織錦繡鋪展於高峰之上,故得其名「錦繡峰」。此地地勢平緩,氣候宜人,風光溫婉柔和,與其他四台的莊嚴清冷不同,自古便為香客與文人雅士偏愛之地。 峰頂建有普濟寺,始建年代已難確考,現存建築多為明清重修,主祀「智慧文殊菩薩」,象徵深觀照見、破妄顯真的智慧之光。寺宇不大,卻因地處花海之中而顯得靈氣十足,每逢夏季香風徐來、花雨飄散,整個寺院猶如隱沒於天上花園,靜中藏美,靈中有慧。 關於南台亦流傳一段傳說:據說昔有女子於此持誦《文殊般若經》,感應文殊現身授以智慧法印,自此能洞察人心、斷迷開悟。後人為紀念此緣,紛紛前往普濟寺朝拜,希望獲得明辨是非、增長智慧的加持。又有說法指出,若於錦繡峰誠心持誦文殊真言,觀花而念、念中有悟,便可於凡心中開出慧花。 南台作為大朝台五頂之一,象徵文殊之「智慧化身」,與東台聰明、西台獅子吼、北台無垢、中台孺童共構智慧的五重展現。在整個朝台旅程中,南台如同慈母化現,教人以柔克剛、以慧化癡,喚醒內心深處那份沉靜明澈的覺知之光。
五台山 大朝台西台掛月峰法雷寺
五台山 大朝台西台掛月峰法雷寺

五台山 大朝台西台掛月峰法雷寺

五台山西台掛月峰,海拔約2773公尺,是五大台頂中地勢最為開闊的一座。其名「掛月」得自於台頂遼闊如鏡,每逢明月高懸、月光灑落峰頂,仿若銀盤高掛於台之盡頭,景象詩意如畫。登臨西台,視野遼闊無礙,天際蒼茫,能遠望山河連綿,是靜心觀想、頓悟本心的絕佳所在。 峰上建有法雷寺,據傳始建於元代,清代重修,是西台供奉文殊菩薩「獅子吼」化身的道場。獅子吼象徵智慧宣說無畏,震懾邪惡與愚昧,為修行者開啟勇氣與覺悟之門。寺宇雖不宏大,卻因地處高台,四周無林蔽障,晨昏之際,鐘聲隨風遠播,如雷霆貫耳,故有「法雷」之名。相傳昔日有高僧登西台修行,夜半夢見文殊化作獅子,口誦真言,聲震山林,翌日醒來頓悟經義,法力大增。自此以後,西台獅子吼文殊威名遠播,信眾紛紛前來禮拜,盼能得其智慧與正義之勇。 作為大朝台五頂之一,西台象徵文殊之威嚴與智慧展現。若說東台啟慧、南台明智,那麼西台便是振魂破惑、斷疑生信之所。對朝聖者而言,登上西台,面對風聲如雷、曠野無邊,正是與內心雜念對話的時刻,也是修行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站。
五台山 大朝台北台葉斗峰靈應寺
五台山 大朝台北台葉斗峰靈應寺

五台山 大朝台北台葉斗峰靈應寺

五台山北台名為葉斗峰,海拔達3061.1公尺,是五大台頂中最高的一峰,也被譽為「華北屋脊」。由於其高聳入雲、峰勢峻峭,登臨其上可見群峰俯伏、萬象盡收眼底,天氣晴朗時甚至可遠望至陰山與大漠邊緣,極具壯闊之勢。其名「葉斗」意為斗宿之上,象徵此地接天通靈,與星辰運行相應,是朝聖者心中最具挑戰與殊勝功德的高峰。 峰頂建有靈應寺,始建年代久遠,歷經多次修復,是供奉「無垢文殊菩薩」的聖地。無垢文殊象徵智慧的純淨與澄明,能洗滌心念、破除執著,令修行者心如琉璃,清淨無染。靈應寺雖地處偏遠且氣候嚴峻,四季風雪頻仍,但香火不絕,誠心至者無不為其空靈幽寂所震懾。 民間相傳,古時有僧人於葉斗峰靜修三載,風雪中不退半步,終感文殊顯靈,為其點額開慧,並應聲而得法名。此後「靈應」之名廣傳於世,意為「感應靈驗、慧光現前」,朝聖者多於此誠禱心願,祈求破妄得悟、慧心圓明。亦有說法稱,若能於北台頂連續三日不語修心,可得文殊菩薩無言度眾之真諦。 北台作為大朝台最艱難的一座,象徵文殊「無垢」智慧之極致。若說南台溫柔、東台啟明、西台剛健,中台純真,那麼北台便是拔地通天的澄澈之境,帶領修行者在高處獨對蒼穹,洗去一切塵念,見性本真。
五台山 大朝台中台翠岩峰演教寺
五台山 大朝台中台翠岩峰演教寺

五台山 大朝台中台翠岩峰演教寺

五台山中台名為翠岩峰,海拔約2894公尺,居五大台頂之中央,四面群峰環抱,山勢穩重渾厚。其名「翠岩」源於山中岩石青碧如玉,古木蒼翠環繞,煙霞時隱時現,宛如寶玉沉於雲霧之中。翠岩峰不若其他台頂那般峻峭遼闊,卻以其沉靜穩定之氣場,成為修行者靜觀內省的理想所在,也被譽為五台之「心」。 台上建有演教寺,主祀「孺童文殊菩薩」,象徵天真純淨、童心未泯的智慧啟發。文殊菩薩化身為童子,手持青蓮,意寓無染清心、以直觀之智入佛法之門。演教寺始建年代不詳,據傳為唐代高僧弘法之地,意在「演說佛教、教化群生」,因而得名。雖寺宇規模不大,然香火綿延,寺內氛圍祥和清明,常有學僧於此靜修誦經,尋求「返本還原」的智慧開端。 關於中台也有一則流傳已久的故事:據說古時有稚童隨父母登五台朝聖,至中台時忽走入山林迷失,眾人尋而不得,七日後卻見其安坐岩前誦經如流,自言得菩薩指點,明心見性。此事一度傳為神跡,自此香客信眾更視中台為「返真歸本」之地,特別適合初學者與發心修行者啟程之所。 作為大朝台的中央主峰,中台象徵智慧的根源與初心,與東台聰明、南台智慧、西台獅子吼、北台無垢文殊相呼應,共構文殊五化身之圓滿。登中台,不僅是地理上的居中,更是修行者在五智之旅中回歸本心的靜謐停駐。在翠岩之上、松風之間,聽經入耳,童心顯現,是一場返璞歸真的靈魂洗禮。
五台山 金閣寺
五台山 金閣寺

五台山 金閣寺

金閣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東北的竹林嶺上,東鄰竹林寺、西接獅子窩,環境靜謐清幽,四周古木參天、雲霧繚繞,是一處充滿禪意的修行之所。寺名取意「金光閃耀,佛性圓明」,又因其殿頂覆以琉璃金瓦,晨曦夕照時金光燦爛,遠望如寶閣凌空,故名「金閣寺」。 相傳古時有一位隱僧於此靜修,持戒清嚴,日夜誦經不輟。一日,忽有金身佛像自地湧出,金光四射、祥雲繚空,當地百姓視為瑞兆,遂集資建寺供奉,名為金閣。也有一說為文殊菩薩化現道場,金閣寺自此香火綿延,成為五台山求智慧與清淨心的重要去處。 寺院規模不大,卻佈局嚴整,氣息寧靜。主殿供奉文殊騎獅金像,神容莊嚴柔和,殿前古鐘懸掛,晨昏鐘聲回盪山谷。金閣寺因地勢隱僻、遠離塵囂,常有修行者在此閉關參禪,是五台山諸寺中別具靈性的清修寶地。
餐食Meals
  • 早餐:酒店內使用
  • 中餐:風味料理
  • 晚餐:風味料理
住宿Hotel

五台山/花卉山莊3號樓 或同級

Day

五台山/小朝台黛螺頂(索道上下)/碧山寺/東湖醋園/太原

 酒店早餐後,朝拜有「小朝台」之稱的【黛螺頂】,黛螺頂把五座台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一次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台"。所以在五台山有"不登黛螺頂,不算朝台人。"的說法。【碧山寺】又名廣濟茅蓬、普濟寺、護國寺、北山寺,位於山西五台山,漢傳佛教著名的十方禪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東湖醋園】是中國唯一一個以"醋文化"為主題的旅遊園,由山西老陳醋集團有限公司建立經營,一座以展示傳統與現代老陳醋生產工藝流程和老陳醋歷史文化內涵為主題的公司化、工廠化博物館。前往太原。

五台山 黛螺頂小朝台
五台山 黛螺頂小朝台

五台山 黛螺頂小朝台

五台山黛螺頂位於台懷鎮西北,為五台山著名佛教聖地之一,因可遙望五方台頂,被尊稱為「小朝台」。相傳五台山五峰分別供奉文殊菩薩五種化身,登臨各台禮拜為正式「朝台」,惟行程艱辛、歷時數日,黛螺頂因能一地遙禮五頂,遂成信眾便捷朝聖的替代道場,象徵五頂同禮,功德無減。黛螺頂歷史悠久,廟宇依山就勢,自山腳攀登需行千餘級石階,沿途古木蔥鬱、殿宇層疊,寺內主供五方文殊,分別象徵智慧、慈悲、勇猛、清淨與大願,信徒多以五體投地之禮虔敬參拜。頂部視野開闊,可俯瞰整個台懷盆地,群山環抱,佛塔林立,雲霧繚繞間更顯神聖莊嚴。
五台山 碧山寺
五台山 碧山寺

五台山 碧山寺

碧山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東北的北台山麓,始建於北魏,後於明代重修,是五台山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十方禪寺。所謂「十方」,意指接納來自各地的僧人與香客,提供免費食宿,若臨行缺資,寺方亦會資助,廣納四方行腳僧,成為許多信徒心中的必朝之地。 碧山寺歷代名號更迭,曾稱「普濟寺」「護國寺」「北山寺」,清乾隆年間改為現名「碧山寺」,民國時又有「廣濟茅蓬」之稱。寺院建築沿中軸排列,設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彌勒殿等主要殿宇,殿宇古樸莊嚴,結構嚴整。入口彩色牌坊上懸聯:「敷演清涼,四時瑞雪常飄;恢宏極樂,六月蓮花始放」,饒富禪意。 寺中尤具代表性的文物為《華嚴經字塔》,由信士許德興焚香沐手,歷時十二年手書六十萬餘字《華嚴經》,成為書經壯舉,現藏於顯通寺高殿。相傳古時有一行腳僧途經碧山寺時身患重病,寺中住持不棄,細心照料,僧人痊癒後終成高僧,後回寺報恩捐資修建,並留下「施於此地者,福報不墜」的誓願。碧山寺由此香火綿延、信眾不絕,成為五台山信仰慈悲與修行精神的重要象徵。
餐食Meals
  • 早餐:酒店內使用
  • 中餐:風味料理
  • 晚餐:風味料理
住宿Hotel

太原/君宸酒店 或同級

Day

太原/台北桃園

酒店早餐後,前往太原機場搭乘豪華客機返回台灣,結束這趟五台山朝聖之旅。

餐食Meals
  • 早餐:酒店內使用
  • 中餐:N/A
  • 晚餐:N/A
住宿Hotel

溫暖的家

航班資訊
航程 航段 起飛時間 抵達時間 航空公司
去程 台北→太原 12:25 15:30 東方航空 MU 5012
回程 太原→台北 08:35 11:25 東方航空 MU 5011
※行程表內航班時間僅供參考,正確時間將以行前說明會資料為主。
其他說明

 

行程報價包括下列費用:

1.全程機票費用、機場稅、附加燃料費。

2.行程表所列:餐食 / 酒店 / 車資 / 船資 / 門票 / 活動費

3.旅遊責任平安險500+ 20萬醫療險 / 海外急難救助險 / 行李不便險。(限由台灣出發)

4.如遇到不可抗力之因素,本公司保有更動航空公司班次、調整行程交通順序之權利。

5.旅客於行程中如須更動調整行程,本公司將會全力配合修正,力求圓滿。

相關行程
《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古拜經台.牛首山 5 日
地藏王菩薩道場.南京牛首山.百歲宮.雞鳴寺
《峨嵋山》普賢菩薩道場.水懺道場.蒙山.樂山大佛6日
大蒙山施食道場.水懺道場彭州九隴山.峨嵋山
《普陀山》天台山國清寺.南海觀音6日
天台山國清寺、南海觀音、法雨寺
《中國佛教禪宗尋根》初祖少林寺.六祖南華寺.龍門石窟.南嶽衡山15日
初祖少林寺、六祖南華寺、淨土宗祖庭東林寺、白馬寺、龍門石窟
《中國。佛教名山》
吉樂旅遊 為朝聖者打造兼具深度旅行與禮佛之路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嵋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華山。它們不僅是佛教四大菩薩的道場,更被譽為「金五台、銀普陀、銅峨嵋、鐵九華」,也是自然與文化完美結合的典範。它們以獨特的佛教氛圍和壯麗的自然景觀,吸引著無數旅人前來探索與朝聖。在這四座名山的旅程中不僅能欣賞到絕美的風光,還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智慧與慈悲,讓人身心愉悅,心靈洗滌。
聯繫吉樂旅遊
line2 線上
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