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峨嵋山.五台山.九華山.普陀山.雪竇山12日│佛教行程

前往朝聖諮詢
安徽九華山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嵋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聖地,前往四大聖地體驗佛教之美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峨嵋山.五台山.九華山.普陀山.雪竇山12日

行程特色

 

一次暢遊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安徽九華山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嵋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聖地,前往四大聖地體驗佛教之美。四大佛教名山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嵋、鐵九華」之稱。大乘佛教佛經稱四大菩薩在遠古已成佛,如觀世音菩薩過去佛號正法明如來,四大菩薩為度眾生重入人世。四大聖地分別為: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峨嵋山-普賢菩薩道場、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此次行程特別包含位於浙江寧波市奉化有第五大名山之稱雪竇寺,供奉彌勒佛,香火鼎盛。

 

吉樂專業中國朝聖之旅【吉樂旅遊承辦五大特色】

1.  吉樂朝聖旅遊,朝禮中國四大名山,峨嵋山、普陀山、五台山、九華山,禮佛朝聖深度體驗。

2. 吉樂旅遊可安排素食餐,菜色豐富,環境舒適,為前往佛教名山禮佛之旅客貼心訂製。

3. 吉樂旅遊特約朝聖領隊導遊,慈眉善目,熱心服務,非一般旅行團之觀光導遊,全程無購物。

4. 吉樂旅遊安排當地特色酒店,乾淨舒適,選擇離景點距離最佳酒店,不花費過多住宿預算。 

5. 吉樂旅遊專營精緻小團體,客製化行程預算,最低6人組團即可出團 【旅遊小車、專團導遊】不需滿16人才得出團,旅遊景點停留時間充裕,專為自主行朝聖規劃。

 

吉樂朝聖旅遊-深度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朝聖

1、  吉樂朝聖旅遊,朝禮中國四大名山,峨嵋山、普陀山、五台山、九華山,禮佛朝聖深度體驗。

2、  吉樂旅遊可安排素食餐,菜色豐富,環境舒適,為前往佛教名山禮佛之旅客貼心訂製。

3、  峨嵋山金頂、華藏寺深度探訪,全程纜車上下,擁有最充分的時間朝禮普賢菩薩。 

4、  峨嵋山萬年寺參訪,峨嵋山萬年寺三寶,貝葉經、佛牙、御印,安排纜車搭乘上下。

5、  五台山大朝台小車由當地客運統包,司機駕駛經常開快車催促旅客完成行程,吉樂旅遊特聘優質司機,讓旅客朝禮時間充裕。

6、  五台山景點優化,豐富經驗導遊,依據人潮調整朝禮動線,令旅客能感受到五台山朝禮之美。

7、  安排全程車輛接送、專業導遊導覽、優質領隊伴遊、五台山遊覽時間足三天,時間充裕。

8、  安排洛迦山朝禮洛迦山觀音大士修行地,完整朝禮南海普陀山,島上風光明媚景色宜人。

9、  安排中國第五大名山-雪竇山雪竇寺,搭配普陀山兩日行程,最順暢最好的朝聖之旅。

10、 吉樂旅遊保證,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景點停留時間充裕,完全配合旅客時間及動線,一般旅遊團照表操課無法深度體驗。

11、 吉樂旅遊特約朝聖領隊導遊,慈眉善目,熱心服務,非一般旅行團之觀光導遊,全程無購物。

12、 吉樂旅遊安排當地特色酒店,誠心禮佛朝禮,不花費過多預算住宿高檔高價酒店,不安排離景點過遠低價酒店,在吉樂旅遊良好的酒店預算規畫之下,保障團體品質。

 

每日行程
Day

台北桃園/香港/成都/樂山

今日清晨集合於桃園國際機場,搭乘豪華客機至【香港】轉機,前往四川省【成都】,此地也是中文文化重鎮三國時代蜀國所在地,隨後搭車前往樂山。樂山市,古稱嘉州、嘉定,岷江自北往南縱貫而入,於市區與大渡河、青衣江匯合,再往東南流出市境。樂山歷史悠久,2000多年前即為蜀王開明故治。漢朝置南安縣。北周置峨眉縣、平羌縣。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改峨眉縣為青衣縣。開皇十年,青衣縣改為龍遊縣。開皇十三年,置峨眉縣。今宿於【樂山】。

餐食Meals
  • 早餐:N/A
  • 中餐:機上使用
  • 晚餐:風味料理 80 RMB
住宿Hotel

樂山/全季酒店 或同級

Day

樂山/樂山大佛~船遊/伏虎寺/報國寺/雷洞坪/峨嵋山金頂(纜車)/峨嵋山

酒店早餐後,前往【樂山大佛】大全名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別稱凌雲大佛,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處,是世界最高的石刻佛像。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先後歷經三位負責人,歷時約九十年。大佛整體開山而建,髮髻等部分則為後期添加。建成時外側曾有木閣保護,但後來損毀。佛背靠淩雲山,腳踏三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氣勢雄偉。樂山大佛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佛,俯視浩蕩江流與錦繡紅塵已有千年。【伏虎寺】又稱伏虎禪院、神龍堂、虎溪精舍,伏虎寺內殿宇隱於叢林之中,故有"密林隱伏虎"之稱。相傳「林中多虎常出為害,始建尊勝幢於無量殿前以鎮之,使其患遂絕」,故名伏虎寺。奇特的是,伏虎寺所有的殿堂都被高大濃密的林木遮掩,但四重大殿瓦屋上卻從不存有敗葉,潔凈如洗,一塵不染。因而伏虎寺又名"離垢園"。伏虎寺的建築幾度興廢,在清順治八年(西元1651年)重建,現在全山比丘尼都集中於伏虎寺居住﹐該寺遂成為峨嵋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報國寺】又稱「會宗堂」,該寺是峨嵋山第一座佛寺、門戶。建於明萬曆年間,寺內正殿原供奉著佛、道、儒三教的代表,故為「三教會宗」。後清康熙帝改為報國寺。山門懸有康熙四十二年御題「報國寺」匾額。寺內有明朝萬曆年間紫銅華嚴塔,四千七百座小佛像,塔周刻有《華嚴經》;寺門外有蓮花銅鐘,為「峨嵋十景」之「聖積晚鐘」。鐘上鑄有六萬餘字的《阿含經》及其他佛偈、銘、疏。搭景區環保包車至雷洞坪纜車處乘坐大型纜車,【雷洞坪】,位於連望坡上,海拔2430米。古名雷神殿,據載為漢時開建。清乾隆年間重修,道光年間僧心量移基重建,同治年間,僧覺園遷建於此,後毀坍,現存建築為1992年重建。主殿供奉彌勒像,造型古樸莊重。寺右有一亭,亭前石埤,篆書刻“雷洞亭”三字。景區以自然景觀與神化傳説聞名,崖下有相傳居龍神、雷神的七十二洞。搭乘纜車前往【峨眉山金頂】,為峨嵋山上最高的佛教寺院,由洗象池上行十餘公里,並經七里坡、接引殿即至。該寺建於唐朝,屋頂為錫瓦所蓋,元朝時又被稱為「銀頂」。其「日出、雲海、佛光、聖燈」為著名觀賞景點。其依山勢而建,中軸線上由低到高分布著是彌勒殿、大雄寶殿和普賢殿。彌勒殿金匾為趙朴初所題「華藏寺」,兩側為覺光法師「萬德莊嚴」、竺摩法師「願海莊嚴」。普賢殿殿門的「金頂」、「行願無盡」、「普賢願海」、「華藏莊嚴」等匾額,分別為趙朴初、本煥法師、明暘法師等題寫。今晚入住峨眉山金頂酒店。

 

峨嵋山 樂山大佛
峨嵋山 樂山大佛

峨嵋山 樂山大佛

峨眉山樂山大佛,位於四川樂山市岷江、青衣江與大渡河三江交匯處的凌雲山上,是唐代僧人海通法師為鎮水安民而發願開鑿的彌勒坐像,通高71公尺,肩寬28公尺,堪稱世界最大石刻佛像,亦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譽。大佛依山鑿就,氣勢恢宏,面江端坐,雙手扶膝,神情慈悲祥和,眉目低垂如視眾生,千年以來靜靜守望三江匯流,庇佑往來舟楫平安順行。佛像造型莊嚴穩重,雕工細膩,融合自然地勢與佛教藝術於一體,展現古代匠師高超的技藝與宗教信仰的深厚力量。 相傳古時三江水勢洶湧,江面常有翻船之災,百姓苦不堪言。海通和尚見此情況,發願在此鑿佛以鎮水息災,普度眾生。當時有人欲行賄阻止,他堅拒不受,並言:「寧可捐眼,不受污財」,隨即自剜雙目以表清淨之志,感動百姓與官府,最終獲得支持。此後歷經三代工匠、九十餘年方才完工,佛成之後,江流果然逐漸平緩,舟船安行無虞,信眾遂認為彌勒佛顯靈護世,從此香火鼎盛,信仰綿延不絕。
峨嵋山 伏虎寺
峨嵋山 伏虎寺

峨嵋山 伏虎寺

伏虎寺,又名伏虎禪院、神龍堂、虎溪精舍,位於四川峨嵋山麓,地處瑜伽河與虎溪交匯處,海拔約630公尺,是峨嵋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比丘尼道場。寺院隱身於茂密山林之中,四周古木參天,綠蔭蔽日,素有「密林隱伏虎」之稱。相傳古時林中猛虎出沒為患,僧人於無量殿前立尊勝幢修法鎮伏,虎患自此消弭,寺名因而得來。 寺院周圍廣植楠木、樟樹、松柏等十餘萬株,為全山最大的人造林「布金林」,由第三代住持寂玩上人規劃營造。奇特的是,雖然寺中殿宇皆藏於濃密林蔭之下,四重大殿屋頂卻從無落葉堆積,瓦面潔淨如新,一塵不染,因而伏虎寺又有「離垢園」之稱,象徵清淨無染的修行境界。
峨嵋山 報國寺
峨嵋山 報國寺

峨嵋山 報國寺

報國寺位於峨嵋山麓的鳳凰坪下,坐北朝南,佔地百畝,背靠雄偉的光明山,面對秀麗的鳳凰包,是入山後所見的第一座佛寺,也是峨嵋山佛教協會所在地,長久以來為山中佛教活動的核心。報國寺原名會宗堂,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初址位於伏虎寺對岸的瑜伽河畔,清初遷建至現址,順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取佛經「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義,親題「報國寺」匾額,由王藩書寫,寺名自此確立流傳。 歷經清嘉慶與光緒年間的擴建,報國寺逐漸發展為四重殿宇、亭台樓閣兼備的大型佛教建築群。新中國成立後,寺院多次整修與擴建,尤其在1993年增建鐘樓、鼓樓、茶園與法物流通處,使整體規模更加完備。今日的報國寺殿宇整齊、氣勢莊嚴,不僅為峨嵋山的山門佛寺,也是信眾禮佛朝山、了解峨嵋佛教文化的重要起點。
餐食Meals
  • 早餐:酒店內使用
  • 中餐:風味料理 60 RMB
  • 晚餐:風味料理 80 RMB
住宿Hotel

峨嵋山/金頂大酒店 或同級

Day

峨嵋山/金頂~十方普賢菩薩金像/華藏寺/臥雲禪寺/萬年寺景區(纜車)/四川火鍋宴/成都

酒店早餐後,前往,登上【金頂】是以「日出」「雲海」「佛光」和「聖燈」等四大奇觀聞名於世。漢末,佛家便在此建立寺廟,唐宋逐漸轉盛,至清末,寺廟多達150餘座。現山上有各具特色的古剎30餘處,四季晨鐘暮鼓、香煙迷漫、佛音繚繞。2006年春天金頂華藏寺重建開光。金頂三面十方普賢金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第一個十方普賢的藝術造型。【華藏寺】全稱為"永明華藏寺",位於峨嵋山金頂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金頂(金殿)是華藏寺的其中一殿,所處位置最高,與華藏寺合二為一,統稱華藏寺,俗稱金頂,始建於東漢,當時稱普光殿,後改名為光相寺,明代在殿後最高處營建普賢殿,俗稱銅殿,殿頂鎏金,又稱金頂,金頂所在山峰也因此得名。【臥雲禪寺】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常年雲霧瀰漫,景觀壯麗,是峨眉山眾多古剎之一,與華藏寺、萬年寺等共同構成峨眉山佛教景觀。【萬年寺風景區】為普賢菩薩示現之中心道場;起源晉時蒲翁見普賢菩薩顯現,內供奉有北宋時期鑄造的造型精美的重達62噸的普賢騎象銅佛像,它與興建於元代的峨眉飛來殿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明代磚殿彷印度佛寺而成上為半球形屋頂,下為正方形殿堂用磚砌成通體無樑。山中現在文物古跡點164處,藏品近7000件,其中屬國家定級保護的有850多件。晚餐使用四川道地火鍋宴。今晚夜宿於【成都】。

峨嵋山 金頂.華藏寺.臥雲禪寺
峨嵋山 金頂.華藏寺.臥雲禪寺

峨嵋山 金頂.華藏寺.臥雲禪寺

峨嵋山金頂海拔3079公尺,是全山最高處,也是普賢菩薩信仰的核心。登臨其上可俯瞰群山、遠眺貢嘎雪山,並觀日出、雲海與佛光,合稱「金頂三大奇觀」。此處供奉高達48公尺的「十方普賢金像」,象徵菩薩行願無盡、遍滿十方,金光耀目,氣勢莊嚴。 明代曾建有金頂銅殿,通體以銅鑄、屋瓦鎏金,殿內供奉普賢銅像與二十四尊銅佛,規模僅次於萬年寺,惜於清代毀於火災,現僅存遺構與史料記載,仍為金頂重要歷史印記。 金頂核心的華藏寺,始建於東漢,唐代稱「華藏庵」,歷代多次修繕。寺名源自《華嚴經》,寓意佛法圓融、一真法界。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與普賢菩薩,是登頂禮佛與祈願的重要道場,寺前平台亦為觀佛光與遠眺的佳處。 寺後的臥雲禪寺規模不大,常年雲霧繚繞,環境清幽,為僧眾靜修閉關之所。與金頂的莊嚴宏偉相比,更顯內斂靜謐。 金頂、華藏寺與臥雲禪寺共同構成峨嵋山佛教核心區,自然奇觀與宗教聖境相互交融,展現峨嵋山壯美與清明的獨特魅力。
餐食Meals
  • 早餐:酒店內使用
  • 中餐:風味料理 60 RMB
  • 晚餐:風味料理 80 RMB
住宿Hotel

成都/智選假日酒店 或同級

Day

成都/內陸班機/太原/五台山/殊像寺/壽寧寺/五台山

早餐後前往成都雙流機場,搭乘客機飛往山西省會【太原市】原市是中國山西省的省會,位於該省的中部,地處黃土高原上,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抵達後專車經高速公路前往五台山是【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被譽為「清涼世界」。 其名稱來自於環抱山區的五座山峰(東台、南台、中台、西台、北台),山頂平坦開闊如台,因而得名。 五台山不僅是文殊菩薩的顯化之地,也是信徒們祈求智慧和辯才的重要朝聖地點。前往【殊像寺】是文殊菩薩顯聖之地,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曾做為皇家道場,名聞天下。該寺創建於元代,於明代弘治年間和萬曆年間重修,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寺院。【壽寧寺】是五台山黃廟十大寺之一,坐落在菩薩頂之西,中台翠岩峰餘脈之腰,雄踞「台內四峰」(菩薩頂、黛螺頂、壽寧峰、梵仙山)之一的高處,其「王子焚身供佛」的奇傳,沸沸揚揚流傳了千餘年。東西配殿祖師殿、伽藍殿分別供奉達摩祖師和伽藍護法菩薩。楹聯分別為「踏蘆一渡脫迷津,面壁九年歸覺路」和「赤面赤心扶日月,青龍青史鎮乾坤」。今宿於【五台山】。

五台山 殊像寺
五台山 殊像寺

五台山 殊像寺

殊像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西側,地處台懷中心,依山而建,環境清幽,是五台山歷史悠久且極具代表性的文殊道場。寺名「殊像」,意指寺內供奉的是一尊與眾不同、具特異神容的文殊菩薩聖像,寺中還有一尊特別的「倒坐觀音」,菩薩面向後門,寓意「恨凡夫不肯回頭」,呼籲世人回心向善,該寺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歷代均有修繕,香火延續不絕,尤其以寺中奇特的造像傳說與歷史故事聞名於世。 相傳寺中工匠奉命雕塑文殊騎獅金身,獅身已成,唯獨菩薩頭部因無人見過其真容而遲遲無法定案,眾匠爭論不休。當時一位廚房伙夫聽見喧嚷前來探詢,隨口一句:「菩薩的相貌可不是隨便捏弄的!」說罷轉身回灶繼續和蕎麥麵。未料片刻間天降金光,文殊菩薩顯化空中,慈顏端然。伙夫見狀靈機一動,當即以蕎麥麵捏塑神容,金身遂成,後貼金安上,眾人嘆為神蹟,故稱其為「蕎面頭文殊」。 另有傳說提及清代建寧公主因遭逢家變而削髮為尼,入寺修行,與寺中一青年僧人共研佛理卻遭人誤會為情愫糾纏,康熙帝聞訊震怒下令焚寺,唯「善靜室」未被燒毀。康熙見此視為佛祖昭示冤情,感悟後命人重建殊像寺,從此香火復盛,名動遐邇,成為五台山智慧信仰的重要道場。
五台山 壽寧寺
五台山 壽寧寺

五台山 壽寧寺

壽寧寺,又名普慶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中心區,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寺院依山就勢、坐北朝南,佔地近萬平方米,現存建築以清代為主,格局嚴謹,殿宇宏偉,寺前設有雕工精美的磚雕影壁。主體建築包括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寶殿與後殿,皆以片石鋪地,氣勢宏大,古意盎然,大雄寶殿為單檐四阿頂結構,殿中主祀「橫三世佛」,兩側則列十八羅漢,形貌各異,神態生動,彷彿正默然護持此地靈境,兩側為鐘鼓樓及僧舍,另有六角亭、影壁與精美碑刻,展現出古樸典雅的佛教藝術風貌。 傳說北齊時期,一位皇子久歷戰陣,身心俱疲,重病纏身。某夜夢中,一白髮老人對他直指殺業深重、罪孽難消,若欲懺悔超脫,須以焚身獻身之願,換取菩薩慈悲憐憫。皇子醒後深感悔悟,於此山谷平臺搭起柴堆,在眾人注視中舉火焚身。當火焰沖天之際,據說有異香撲鼻、瑞光滿空,火中現出文殊菩薩真容,眾人無不跪伏感泣,此即「燃身現佛」的傳奇。六角亭便是他焚身之地,如今仍供奉文殊像以資紀念。
餐食Meals
  • 早餐:酒店內使用
  • 中餐:風味料理 60 RMB
  • 晚餐:風味料理 80 RMB
住宿Hotel

五台山/花卉山莊  或同級

Day

五台山大朝臺/東台望海峰/北台葉斗峰/萬聖澡浴池/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金閣寺/五台山

酒店早餐後,前往展開一天的五台山大朝台之旅,【東台望海峰望海寺】供奉聰明文殊菩薩,望海寺,是東台頂上的寺廟。《山西通志》記載:“隋開皇元年詔五頂胥建寺,塑文殊像,歲度僧3人。”元代,望海寺被重建,明代嘉靖年間又由秋月禪師予以重修。夏日天氣晴好時,黎明登臨其上,可見雲海盡頭的紅日噴薄而出。【北台葉斗峰靈應寺】供奉無垢文殊菩薩.廣濟龍王,北台頂,亦名葉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是五臺山諸峰中的最高峰此峰以驚險取勝,是五台山中之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最高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台頂氣候寒冷,9月見雪,4月解凍,台背陰面有常年不化的冰雪,稱之為"萬年冰"。【萬聖澡浴池】澡浴池坐落在中台北台之間,全稱是萬聖澡浴池寺,寺的得名是院中有一水池,據說是文殊菩薩沐浴的地方。這裡有湧泉,澄清亮麗,叮咚響聲猶如佛樂敲擊。【中台翠岩峰演教寺】供奉孺童文殊菩薩,台頂巨石累累,即所謂"龍翻石"。中台頂氣候嚴寒,變化多端,五台氣象站就建在中台頂上。為五台山五大主峰之第二高度,文殊菩薩於此演教說法。【西台掛月峰法雷寺】供奉獅子吼文殊菩薩,海拔2773米,因其平坦的台頂在月夜下宛如懸掛的明鏡而得名。台頂有座石砌的法雷寺,相傳西台出產的香蕈蘑菇,是由古代抗暴犧牲的香蓮姑娘所化,為此地增添了神秘色彩。台頂有天然水池和泉水,周圍群山環繞,構成獨特的高山景色。【南台錦繡峰普濟寺】供奉智慧文殊菩薩,南台又稱錦繡峰,海拔2485米,台頂面積約14萬平方米。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繁花似錦,千巒彌布,五彩繽紛,因此取名為「錦繡峰」。台頂像倒立的藻瓶,周圍一裡,細花雜草佈滿了整個山巒,猶如綠色的地毯。【金閣寺】是五台山的名刹,內供高17.7米的千手(實有48臂)觀音銅像,這是五台山最高大的佛像。金閣寺各殿中塑像共有1000多尊,是五台山佛教塑像最多的寺院。今宿於【五台山】。

五台山 大朝台東台望海峰望海寺
五台山 大朝台東台望海峰望海寺

五台山 大朝台東台望海峰望海寺

五台山東台望海峰,又稱望海峰,是五大台頂之一,海拔約2795至2996公尺,因其登高可遠眺雲海,仿若望見東海,故得其名。古人有詩讚曰:「登東台望海,極目到海瀛」,自古便是五台山觀日出的絕佳地點。每當晨曦初升,霞光萬丈,雲海翻湧,彷彿天地開闢之初的壯景,為修行者與旅人帶來身心靜謐與震撼。 峰頂建有望海寺,相傳始建於隋代,歷經元明等朝修繕,今貌為近代重建。寺中主祀聰明文殊菩薩,是文殊五化身之一,象徵辯才與智慧,信眾多在此誠心祈求學業順遂、思維靈敏。寺內左右各有三間石窯洞,供奉石雕文殊像,環境清幽,頗具道氣,1998年並增設一尊高二米的銅鑄文殊坐像,金身莊嚴,氣勢不凡。 關於此地亦有傳說流傳:相傳古時有苦行僧登上東台修行,日日向東海朝拜,終於在望海峰日出之時見得金輪自雲海湧出,文殊現影,智慧大開,自此廣傳東台能開慧根、應靈異。又有說法認為,大朝台之旅若能親歷東台日出,將得文殊加持,來世福慧雙修。 作為大朝台朝禮五台的重點之一,東台象徵聰明智慧,與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獅子吼文殊、北台無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合成五化身之圓滿。對信眾而言,登東台不僅是一次風景之旅,更是一場身心靈的啟悟修行。
五台山 大朝台北台葉斗峰靈應寺
五台山 大朝台北台葉斗峰靈應寺

五台山 大朝台北台葉斗峰靈應寺

五台山北台名為葉斗峰,海拔達3061.1公尺,是五大台頂中最高的一峰,也被譽為「華北屋脊」。由於其高聳入雲、峰勢峻峭,登臨其上可見群峰俯伏、萬象盡收眼底,天氣晴朗時甚至可遠望至陰山與大漠邊緣,極具壯闊之勢。其名「葉斗」意為斗宿之上,象徵此地接天通靈,與星辰運行相應,是朝聖者心中最具挑戰與殊勝功德的高峰。 峰頂建有靈應寺,始建年代久遠,歷經多次修復,是供奉「無垢文殊菩薩」的聖地。無垢文殊象徵智慧的純淨與澄明,能洗滌心念、破除執著,令修行者心如琉璃,清淨無染。靈應寺雖地處偏遠且氣候嚴峻,四季風雪頻仍,但香火不絕,誠心至者無不為其空靈幽寂所震懾。 民間相傳,古時有僧人於葉斗峰靜修三載,風雪中不退半步,終感文殊顯靈,為其點額開慧,並應聲而得法名。此後「靈應」之名廣傳於世,意為「感應靈驗、慧光現前」,朝聖者多於此誠禱心願,祈求破妄得悟、慧心圓明。亦有說法稱,若能於北台頂連續三日不語修心,可得文殊菩薩無言度眾之真諦。 北台作為大朝台最艱難的一座,象徵文殊「無垢」智慧之極致。若說南台溫柔、東台啟明、西台剛健,中台純真,那麼北台便是拔地通天的澄澈之境,帶領修行者在高處獨對蒼穹,洗去一切塵念,見性本真。
五台山 大朝台澡浴池
五台山 大朝台澡浴池

五台山 大朝台澡浴池

澡浴池全名萬聖澡浴池寺,坐落於五台山中台與北台之間的山徑上,距離憨山寺約十公里,因院中天然湧泉匯聚成池,傳為文殊菩薩沐浴顯聖之地而得名。清泉湧動,叮咚如梵音,泉水清冽如鏡,古人稱此為「天光雲影之間」。據《廣清涼傳》與山中舊誌記載,此地常見異象,有天仙、沙門、蓮花之形,仿若佛菩薩居處,香火歷來不斷。澡浴池創建於隋文帝時期,後歷代增修,其地位與靈氣早已超越尋常泉池,成為古時朝台香客必淨身盥洗之所,象徵「洗塵轉識、啟慧入聖」。 古詩讚云:「一池清且淺,甘潔勝瓊漿,能洗愚痴垢,還生定慧香。」池畔石上遺有一雙不見斧鑿痕跡的腳印,相傳為文殊菩薩浴後所留,誠心膜拜者可得智慧加持。寺內尚存古文殊洞,原有五洞,今僅存三,中洞供文殊,左為普賢,右為觀音,洞壁有一手印,據說撫之可啟慧除障。登臨此地,雲霧繚繞,泉響如誦,遺世而獨立,是五台山極具靈性的朝聖寶地。
五台山 大朝台中台翠岩峰演教寺
五台山 大朝台中台翠岩峰演教寺

五台山 大朝台中台翠岩峰演教寺

五台山中台名為翠岩峰,海拔約2894公尺,居五大台頂之中央,四面群峰環抱,山勢穩重渾厚。其名「翠岩」源於山中岩石青碧如玉,古木蒼翠環繞,煙霞時隱時現,宛如寶玉沉於雲霧之中。翠岩峰不若其他台頂那般峻峭遼闊,卻以其沉靜穩定之氣場,成為修行者靜觀內省的理想所在,也被譽為五台之「心」。 台上建有演教寺,主祀「孺童文殊菩薩」,象徵天真純淨、童心未泯的智慧啟發。文殊菩薩化身為童子,手持青蓮,意寓無染清心、以直觀之智入佛法之門。演教寺始建年代不詳,據傳為唐代高僧弘法之地,意在「演說佛教、教化群生」,因而得名。雖寺宇規模不大,然香火綿延,寺內氛圍祥和清明,常有學僧於此靜修誦經,尋求「返本還原」的智慧開端。 關於中台也有一則流傳已久的故事:據說古時有稚童隨父母登五台朝聖,至中台時忽走入山林迷失,眾人尋而不得,七日後卻見其安坐岩前誦經如流,自言得菩薩指點,明心見性。此事一度傳為神跡,自此香客信眾更視中台為「返真歸本」之地,特別適合初學者與發心修行者啟程之所。 作為大朝台的中央主峰,中台象徵智慧的根源與初心,與東台聰明、南台智慧、西台獅子吼、北台無垢文殊相呼應,共構文殊五化身之圓滿。登中台,不僅是地理上的居中,更是修行者在五智之旅中回歸本心的靜謐停駐。在翠岩之上、松風之間,聽經入耳,童心顯現,是一場返璞歸真的靈魂洗禮。
五台山 大朝台西台掛月峰法雷寺
五台山 大朝台西台掛月峰法雷寺

五台山 大朝台西台掛月峰法雷寺

五台山西台掛月峰,海拔約2773公尺,是五大台頂中地勢最為開闊的一座。其名「掛月」得自於台頂遼闊如鏡,每逢明月高懸、月光灑落峰頂,仿若銀盤高掛於台之盡頭,景象詩意如畫。登臨西台,視野遼闊無礙,天際蒼茫,能遠望山河連綿,是靜心觀想、頓悟本心的絕佳所在。 峰上建有法雷寺,據傳始建於元代,清代重修,是西台供奉文殊菩薩「獅子吼」化身的道場。獅子吼象徵智慧宣說無畏,震懾邪惡與愚昧,為修行者開啟勇氣與覺悟之門。寺宇雖不宏大,卻因地處高台,四周無林蔽障,晨昏之際,鐘聲隨風遠播,如雷霆貫耳,故有「法雷」之名。相傳昔日有高僧登西台修行,夜半夢見文殊化作獅子,口誦真言,聲震山林,翌日醒來頓悟經義,法力大增。自此以後,西台獅子吼文殊威名遠播,信眾紛紛前來禮拜,盼能得其智慧與正義之勇。 作為大朝台五頂之一,西台象徵文殊之威嚴與智慧展現。若說東台啟慧、南台明智,那麼西台便是振魂破惑、斷疑生信之所。對朝聖者而言,登上西台,面對風聲如雷、曠野無邊,正是與內心雜念對話的時刻,也是修行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站。
五台山 大朝台南台錦繡峰普濟寺
五台山 大朝台南台錦繡峰普濟寺

五台山 大朝台南台錦繡峰普濟寺

五台山南台名為錦繡峰,海拔約2485公尺,是五大台頂中地勢最為柔美、景色最為斑斕的一峰。每年農曆六、七、八三個月間,山頭野花盛開、姹紫嫣紅,遠望猶如彩織錦繡鋪展於高峰之上,故得其名「錦繡峰」。此地地勢平緩,氣候宜人,風光溫婉柔和,與其他四台的莊嚴清冷不同,自古便為香客與文人雅士偏愛之地。 峰頂建有普濟寺,始建年代已難確考,現存建築多為明清重修,主祀「智慧文殊菩薩」,象徵深觀照見、破妄顯真的智慧之光。寺宇不大,卻因地處花海之中而顯得靈氣十足,每逢夏季香風徐來、花雨飄散,整個寺院猶如隱沒於天上花園,靜中藏美,靈中有慧。 關於南台亦流傳一段傳說:據說昔有女子於此持誦《文殊般若經》,感應文殊現身授以智慧法印,自此能洞察人心、斷迷開悟。後人為紀念此緣,紛紛前往普濟寺朝拜,希望獲得明辨是非、增長智慧的加持。又有說法指出,若於錦繡峰誠心持誦文殊真言,觀花而念、念中有悟,便可於凡心中開出慧花。 南台作為大朝台五頂之一,象徵文殊之「智慧化身」,與東台聰明、西台獅子吼、北台無垢、中台孺童共構智慧的五重展現。在整個朝台旅程中,南台如同慈母化現,教人以柔克剛、以慧化癡,喚醒內心深處那份沉靜明澈的覺知之光。
五台山 金閣寺
五台山 金閣寺

五台山 金閣寺

金閣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東北的竹林嶺上,東鄰竹林寺、西接獅子窩,環境靜謐清幽,四周古木參天、雲霧繚繞,是一處充滿禪意的修行之所。寺名取意「金光閃耀,佛性圓明」,又因其殿頂覆以琉璃金瓦,晨曦夕照時金光燦爛,遠望如寶閣凌空,故名「金閣寺」。 相傳古時有一位隱僧於此靜修,持戒清嚴,日夜誦經不輟。一日,忽有金身佛像自地湧出,金光四射、祥雲繚空,當地百姓視為瑞兆,遂集資建寺供奉,名為金閣。也有一說為文殊菩薩化現道場,金閣寺自此香火綿延,成為五台山求智慧與清淨心的重要去處。 寺院規模不大,卻佈局嚴整,氣息寧靜。主殿供奉文殊騎獅金像,神容莊嚴柔和,殿前古鐘懸掛,晨昏鐘聲回盪山谷。金閣寺因地勢隱僻、遠離塵囂,常有修行者在此閉關參禪,是五台山諸寺中別具靈性的清修寶地。
餐食Meals
  • 早餐:酒店內使用
  • 中餐:風味料理 60 RMB
  • 晚餐:風味料理 80 RMB
住宿Hotel

五台山/花卉山莊 或同級

Day

五台山/菩薩頂/大顯通寺/塔院寺/萬佛閣(五爺廟)/小朝台黛螺頂/太原/內陸班機/南京

酒店早餐後,前往【菩薩頂】傳為文殊菩薩居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薩頂住宿,書匾題銘,撰寫碑文,後即興工重建。接著前往參觀【顯通寺】在五台山臺懷鎮北側,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規模較大,歷史最古。俗稱“祖寺”朝山禮佛者,必先拜謁顯通寺。【塔院寺】原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時獨立為寺,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三間,玲瓏雅致。高大的白塔引人神往,人們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標誌。【萬佛閣五爺廟】於明洪武十九(1386年)時為防海上倭寇入侵,信國公湯和大將軍督築奉城城牆,將原是鄉間小庵的萬佛閣就地重建於北門月城灣內。因此當地有"先有萬佛閣,後有奉城鎮"之說。萬佛閣又名五爺廟,因寺內一樓殿上下兩層塑佛像萬尊。寺內另有龍王殿,當地相傳五台山龍王威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寧,故在此建殿祀之。前往朝拜有「小朝台」之稱的【黛螺頂】,黛螺頂把五座台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一次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台"。所以在五台山有"不登黛螺頂,不算朝台人。"的說法。接著驅車太原機場搭乘飛機前往【南京】。

五台山 菩薩頂
五台山 菩薩頂

五台山 菩薩頂

菩薩頂位於五台山顯通寺北側的靈鷲峰上,是全山海拔最高、氣勢最為宏偉的寺院。由山下仰望,層層石階宛如天梯直達山巔,相傳此處為文殊菩薩駐錫弘法之所,因而得名「菩薩頂」,亦稱「文殊寺」。寺院原為青廟,始建於北魏,至清順治年間由皇家擴建重修,改為黃廟,並由喇嘛主持,成為五台山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道場之一。 傳說唐代時,有一名信士夢見文殊菩薩坐於峰巔放光,醒後依夢境尋訪,果見靈氣氤氳、祥光普照,遂召集鄉民築廟於峰頂,初名「文殊寺」,後因香火鼎盛、神蹟不斷,改稱「菩薩頂」。自清順治年間由皇家敕建、擴大為黃廟後,更成為歷代皇帝巡幸五台、駐蹕朝禮的重要行宮,地位崇隆。 整體建築依山而建,嚴格遵循皇家宮苑格局,瓦覆三彩琉璃,牆磚精細磨製,色澤莊嚴典雅。寺內擁有殿堂房舍四百餘間,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與法輪殿等,中軸對稱、層層升高,氣勢恢弘。殿內供奉文殊騎獅金像,神容莊嚴慈慧,香火鼎盛,是歷代帝王巡禮五台、舉行法會的駐蹕聖地,也為信眾心目中文殊菩薩的真正道場。
五台山 大顯通寺
五台山 大顯通寺

五台山 大顯通寺

顯通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中心地帶,是五台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中國繼洛陽白馬寺之後的第二座古剎。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原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時期擴建,因寺旁設有御花園而改稱花園寺。唐代武則天時,因新譯《華嚴經》中明確提到五台山為文殊道場,特敕改名為大華嚴寺。明代太祖朱元璋重修後,賜額「大顯通寺」,沿用至今。 整體建築格局嚴謹,氣勢恢宏,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山門、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寶殿、千佛閣、藏經閣等,殿堂層層疊進,院落錯落有致,為五台山諸寺之冠。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三身佛像,規模巨大,金身莊嚴;千佛閣內則遍列細緻小佛,呈現佛國世界的莊嚴境界。 顯通寺不僅是漢傳佛教的重要道場,也是中外高僧雲集講經弘法之地,曾吸引唐代玄奘法師、西域高僧及多位藏傳上師來此參學參拜。寺內所藏經典、法器、碑刻、塑像等文物豐富,是研究中國佛教藝術與歷史的瑰寶所在,至今仍為信眾與學者趨之若鶩的朝聖重地。
五台山 塔院寺大白塔
五台山 塔院寺大白塔

五台山 塔院寺大白塔

塔院寺大白塔位於五台山台懷鎮,是五台山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原名「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由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興建,用以供奉自尼泊爾迎奉而來的佛舍利,始建於元至元年間,由藏地高僧錫根達喇迎奉佛舍利至此安置。整座佛塔高約75.3公尺,為中國現存最高的藏式覆缽式佛塔,塔身潔白如雪、輪廓渾圓雄偉,塔頂覆以銅製寶傘、鎏金相輪,遠望如同聖光凝聚,氣勢莊嚴肅穆。 傳說塔成之日霞光萬道,塔身自發微光,有梵音繞耳不絕,使當地百姓深信其靈驗,自此香火不絕。塔身基座雕有龍紋與藏文咒語,塔內供奉佛骨舍利,是藏傳佛教極為尊崇的聖物,亦為五台山藏漢合修的象徵。信徒朝山拜塔,視此塔為修福修慧的重點道場,佛教徒普遍視其為「轉一圈,消百劫」的殊勝之地。
五台山 五爺廟萬佛閣
五台山 五爺廟萬佛閣

五台山 五爺廟萬佛閣

五爺廟,又稱五龍王殿,位於五台山台懷鎮中心,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古建築。始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殿外前庭。殿內供奉的「五爺」為廣濟龍王,是文殊菩薩的俗稱化身,亦象徵五台五頂文殊的總集。實際上,五爺廟正是文殊菩薩在當地的本土化與世俗化表現,承擔了民間俗神的角色,寄託著百姓對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許多香客雖不識文殊之名,卻對「五爺」敬仰有加,視其為有求必應的神祇,五爺廟成為整個五台山香火最旺盛的寺廟之一。 相傳久遠以前,五台山地區炎熱酷暑,百姓苦不堪言。文殊菩薩憐憫眾生,遂向東海龍王借來一塊清涼寶石,使五台山從此清涼宜人,風調雨順。然而此寶石原為龍王五子避暑歇涼之物,五龍得知寶石被借走後怒氣沖天,尾隨至五台山大鬧山嶽,甚至將原本劍峰挺立的五座山削成平台,意圖奪回寶石。
五台山 黛螺頂小朝台
五台山 黛螺頂小朝台

五台山 黛螺頂小朝台

五台山黛螺頂位於台懷鎮西北,為五台山著名佛教聖地之一,因可遙望五方台頂,被尊稱為「小朝台」。相傳五台山五峰分別供奉文殊菩薩五種化身,登臨各台禮拜為正式「朝台」,惟行程艱辛、歷時數日,黛螺頂因能一地遙禮五頂,遂成信眾便捷朝聖的替代道場,象徵五頂同禮,功德無減。黛螺頂歷史悠久,廟宇依山就勢,自山腳攀登需行千餘級石階,沿途古木蔥鬱、殿宇層疊,寺內主供五方文殊,分別象徵智慧、慈悲、勇猛、清淨與大願,信徒多以五體投地之禮虔敬參拜。頂部視野開闊,可俯瞰整個台懷盆地,群山環抱,佛塔林立,雲霧繚繞間更顯神聖莊嚴。
餐食Meals
  • 早餐:飯店內使用
  • 中餐:風味料理 60 RMB
  • 晚餐:風味料理 80 RMB
住宿Hotel

南京/亞朵酒店 或同級

Day

南京/九華山/化城寺/旃檀禪林/百歲宮(纜車上下) /五百羅漢堂/東崖禪寺/肉身寶殿/九華山

使用早餐後,前往位於青陽縣境內的【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乃被認為係地藏菩薩顯聖度眾之道場、地藏信仰之中心,同時大規模建築寺宇,歷經宋、元、明、清而日益興盛,故有「佛國仙城」之譽。參觀九華山開山祖寺【化城寺】建造於唐朝,寺名系出自《法華經》。又因為唐朝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駐錫九華居於化城寺,風餐露宿刻苦修行,壽近百歲終成正果,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該寺又被稱為地藏寺,九華山逐漸成為著名的地藏道場。雖然該寺歷代被毀,其地位始終位居九華諸寺之首。【旃檀禪林】旃檀禪林位於九華山街西南,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為化城寺七十二寮房之一,光緒十二年釋定慧募化重建。1912年,住持僧福星擴建,居士易國斡贈額“福慧雙修”。乘地面纜車或步行上下【百歲宮】,朝禮天然睡佛,參拜126歲圓寂之明代高僧無瑕法師真身,參觀五百羅漢堂、東崖禪寺,參觀金地藏布金勝地、成道之所【肉身寶殿】,拜大願金地藏菩薩肉身寶塔,九華山月身殿,原名金地藏塔,又稱肉身殿、月身寶殿,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九華鎮九華山風景區海拔700多米的神光嶺上,是唐代高僧金喬覺坐化之地。坐南朝北,建築面積680.13平方公尺。唐貞元十年(794年)金喬覺99歲,無疾坐化,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不化。僧眾視為地藏菩薩示現,建一石塔,將肉身供於塔中,尊為金地藏。嗣子後,配以殿宇,稱為“肉身殿”,即九華山月身殿的前身。今宿於【九華山】。

九華山 化城寺
九華山 化城寺

九華山 化城寺

化城寺,位於安徽九華山化城峰的一座佛寺,為九華山「全山百寺之首」。化城寺建造於唐朝,寺名系出自《法華經》。又因為唐朝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駐錫九華居於化城寺,風餐露宿刻苦修行,壽近百歲終成正果,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該寺又被稱為地藏寺,九華山逐漸成為著名的地藏道場。雖然該寺歷代被毀,其地位始終位居九華諸寺之首。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宣德十年(1435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相繼重修,興盛之時,該寺曾有僧侶三四千人之多。1981年,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九華山 旃檀林
九華山 旃檀林

九華山 旃檀林

旃檀林位於九華山街西南,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為化城寺七十二寮房之一,光緒十二年釋定慧募化重建。1912年,住持僧福星擴建,居士易國斡贈額"福慧雙修"。住持僧鎮安擴建殿宇,安單接眾。1928-1949年蓮禪、渡海、長升、蘊淨、性朗先後任持。1958-1977年為九華山佛教大隊駐地。1982年重修,1978-1985年為九華山佛教協會駐地。全寺建築面積2849平方米,是“中國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據傳初建時,僧人伐寺後琵琶形山丘上古樹,見其木質堅硬,紋絡纖細,酷具異香,喻之為佛家珍品一旃檀樹。謂琵琶形山丘與佛經記述的南印度牛頭山(以盛產旃檀樹聞名)相似,因以名寺為”旃檀林"。
九華山 百歲宮
九華山 百歲宮

九華山 百歲宮

百歲宮,位於安徽九華山摩空嶺。存有九華山三個肉身菩薩之一,百歲宮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五台山僧人海玉,字無瑕,雲游至九華山。”初住東岩摘星亭,見獅子山左右,有龜蛇供護之狀,遂卓錫焉”。無瑕在此,以野果為食,用舌血和金粉,費時20餘年,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計81卷,至今保存完好,為國家文物一級藏品。無暇圓寂於天啟三年(1623年),享年110歲,世稱百歲公。時過三年後,恰逢王欽差來山進香,夜見霞光,因起視之,見無瑕結迦趺坐,面色如生。於是將肉身塗金保護,在庵內供奉,並奏聞朝廷。明思宗祟禎三年(1630年)敕封無瑕為"應身菩薩",併題額"為善為寶”,賜無瑕肉身塔名"蓮花寶藏"。 百歲宮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寺廟。五層高樓融山門、大殿、肉身殿、庫院、齋堂、僧舍、客房和東司(廁所)為一整體,沒有單體建築的配置,遠觀恰似通天拔地的古代城堡。這種形制在中國現存寺廟建築中極少見。寺下不遠處有一山亭,可以歇足。亭內原供"皆大歡喜"形像的彌勒佛。佛經上說彌勒住在兜率天,所以小山亭題額為"兜率院",頗有以山亭作寺門之意。
九華山 東崖禪寺
九華山 東崖禪寺

九華山 東崖禪寺

東崖禪寺位於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東峰頂,坐落於巨岩之上,海拔871米。在此可眺望長江,俯視九華鎮,仰觀天台頂,環顧九華群景。佛國風光,一覽無餘。 唐開元末年,金地藏新羅國王子金喬覺初來九華山居於東崖洞穴,常在洞旁岩石上晏坐清修。唐至德二年(757年),山下居士諸葛節等數名鄉紳遊山,行至東崖,見金地藏之苦行,深為感動,發心修建化城寺,請金地藏離洞居住。明正德年間,有僧周經於此結茅,後建“晏坐堂",以祀金地藏。心學大師王陽明曾兩次來此與周經談經論道,相契甚深,並互有題贈。 萬曆年間釋普通易"晏坐堂"為東崖精舍",因石崖位於化城寺之東故。明末,擴建了大雄寶殿和天簌軒。清同治九年,住持定慧重脩大雄寶殿並建萬佛樓、地藏殿和禪堂。民國初年,釋心舟主持修建了僧寮,名為"走馬通樓",高達五層,可容數百人,安單接眾,遂成十方叢林,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內有大雄寶殿和地藏殿。大殿南坡懸崖建有“飛虹橋",長22.8米、寬2.5米、高10米。中有六角亭,與崖南平崗相連,堪稱"天塹變通途"。東岩西北谷有一泓清泉名"龍女泉",相傳僧地藏初結茅,繞行擇居,頗渴,有女告以泉處,地藏發石果得泉。此即"龍女獻泉"故事的由來。 1920年,於化城寺右側興建了一座大型寺院一東崖下院。上院主佛事,集法會;下院則廣接十方僧侶遊人。1933年,東崖上院毀於火災。緣化,僧眾皆遷於東崖下院。1940年,下院又遭兵發,祇存雲水房。1980年,下院改建為東崖賓館。
九華山 地藏王肉身寶殿
九華山 地藏王肉身寶殿

九華山 地藏王肉身寶殿

肉身寶殿原名金地藏塔,俗稱"老爺頂”,在眾多寺廟中,肉身寶殿別具特色,它殿中有塔,以殿護塔,成為中國建築史上少有的奇景。 肉身寶殿位於九華街西神光嶺頭,始建於唐代貞元年間,金地藏晚年以此為南台讀經,其圓寂三年後,仍顏面如生,正是菩薩降世應化之兆,遂在此建三層石塔安葬其肉身,即肉身塔,又稱地藏墳。因基塔之地曾現“圓光",故後人名其地為神光嶺。該處風景獨秀,光彩異常。掩映於萬木蔥龍中的肉身寶殿,在殿南北兩側寺宇的拱衛之下,成萬萼護苞群龍攫珠之勢,益發顯得古樸莊嚴、重輝異彩,歷來為佛教聖地九華山最精華最神聖的地方。 肉身殿是典型的宮殿式建築,坐落於九華山街西神光嶺頭,周圍古木參天,濃蔭蔽空。殿宇高15米,山門西南,紅牆森嚴,巍峨雄壯。佛經記載,夏曆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為地藏菩薩聖誕日,傳說也為金地藏成道日。歷年九華山僧侶都要在肉身殿舉行重大活動,稱"地藏法會",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守地藏肉身塔。正如宋人陳岩詩讚的那樣:“八十四級山頭石(現為81級),風撼塔鈴半天語。五百餘年地藏墳,眾人都向夢中聞。"今日肉身殿,成了朝山進香的香客和遊覽九華的遊人的必到之地。
餐食Meals
  • 早餐:飯店內使用
  • 中餐:風味料理 60 RMB
  • 晚餐:風味料理 80 RMB
住宿Hotel

九華山/聚龍大酒店 或同級

Day

九華山/搭乘纜車/古拜經台/地藏王大腳印/天台禪寺/大鵬聽經石/地藏古洞/杭州

酒店早餐後,清晨前往九華山,歷代名人雅士在九華山留下500多篇詩詞歌賦、20多處書院、書堂遺址。九華山還保留有2000餘件文物是人們觀光旅遊和修身養性的絕好去處。乘專車前往後山搭乘纜車抵達半山腰處,步行或自行乘滑杆抵達【古拜經台】位於「天台峰」下,距「觀音峰」約2華里,通往「天台」之路要繞寺而過。始建於唐,相傳金地藏曾在此處拜誦《華嚴經》,僧人建此寺紀念,因佛教稱金地藏為「大願菩薩」,此寺又名「大願庵」,被稱「古拜經台」。不能錯過親自站在【地藏菩薩大腳印】上禮佛,感受與地藏菩薩的親近殊榮。登山步行至【天台禪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禪寺,位於九華山的天台峰頂,海拔1306米,為九華山位置最高的寺院,是來尋訪地藏王菩薩聖蹟必訪之處,天台寺是金地藏曾經的住處,並留有「金仙洞」遺蹟。該寺建造於唐宋時期,禮佛後靜心欣賞九華山優美景色。【大鵬聽經石】傳說大鵬長期盤旋寺廟上空聽取地藏菩薩說經而得道。【地藏古洞】九華山的地藏古洞是位於九子岩的一處天然石洞,是唐朝金喬覺(金地藏)在九華山修行初期的駐錫地之一,洞內有清泉,並因金地藏曾在此休息誦經而得名。前往【杭州】。

九華山 古拜經台
九華山 古拜經台

九華山 古拜經台

古拜經台位於天台峰西側因金地藏在此誦經而得名,這座建於清代的寺廟,又名大願庵,俗稱古拜經台,省級重點寺院。 古拜經台又名大願庵,俗稱古拜經台。位於天台峰西側平台,因金地藏在此誦經而得名,大願庵始建於清代,雄居於天台峰谷峭崖之間,以大雄寶殿為主體,民居式三進殿宇。住持僧聖明自1993年起重修,形成以大殿為中心的建築群體。大殿坐東朝西,宮殿式,雙層重簷翹角,氣勢雄偉,形成眾星捧月之勢。趙樸初先生為大殿題額。北側地藏殿;東為3層徽派建築-萬佛樓;南為上下5層民居史寮房。整個建築古樸典雅,風格協調,堪稱佛國明珠。 周圍有“大鵬聽經石"、“金龜朝北斗”、“觀音飄海"、”十王朝聖”、“仙人打鼓"等奇景怪石。當陣雨初歇時還可以觀賞到雲海,虛虛實實,佛樂聲聲,恍如仙境。
九華山 天臺禪寺
九華山 天臺禪寺

九華山 天臺禪寺

天台寺,又稱地藏寺、地藏禪寺,位於安徽九華山天台峰峰頂,為九華山位置最高的寺院。天台寺是金地藏曾經的住處,並留有「金仙洞」遺蹟。該寺建造於唐宋時期,後廢毀。明洪武元年(1368年)陳履泰、昭蓮重修。嘉靖年間、康熙年間、光緒年間重建。其建築依山而建,三進漸式殿宇風格,最高處殿檐與寺後峰頂岩石相接,門對古拜經台。因天台是佛教徒朝拜地藏聖迹必到之處地,所以往往將天臺稱為九華山主峰,有到九華“不上天台,等於白来”之說。
九華山 地藏古洞
九華山 地藏古洞

九華山 地藏古洞

地藏古洞位於九華山九子岩地藏王打坐的石下,相傳,唐朝時期來自新羅國的金喬覺(金地藏)來到九華山,就是在這個古洞中修行。
餐食Meals
  • 早餐:酒店內使用
  • 中餐:風味料理 60 RMB
  • 晚餐:風味料理 80 RMB
住宿Hotel

杭州/亞朵酒店 或同級

Day

杭州/蘇隄/杭州船遊西湖/花港觀魚/靈隱寺/飛來峰/朱家尖

酒店早餐後,前往碼頭搭乘遊船欣賞美麗的【杭州西湖】,西湖周長15公里,面積 5.6平方公里。湖中蘇堤、白堤等把湖面分隔為外湖、裏湖、嶽湖、西裏湖、小南湖5部份, 鼎立湖心,是湖中流覽勝地,人們讚頌”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 “。 【花港觀魚】在西蘇堤、映波橋與鎖瀾橋之間的綠洲上。南寧時,蘇堤第三橋與西岸第四橋相對,其間有一水,名爲花港,通花家山。山下有盧園,鑿池養魚,故“西湖十景”中有“花港觀魚”名目。【清明河坊街】佔地8000餘平方米,沿街八十餘丘(古時兩堵風火牆之間的建築整體為一丘)的店舖均按原汁原味的古街道修建。【靈隱寺】爲杭州最大佛寺,最古寺廟,也是我國著名佛家禪宗寺刹之一,相傳爲印度高僧慧理來中國所建造,寺內建築多半是清代所建,以大雄寶殿、天王殿最爲重要,大雄寶殿內供奉一尊金裝釋迦牟尼佛像,香梓木雕成的佛祖像及清康熙禦筆墨寶。【飛來峰】又名靈鷲峰,飛來峰山高168米,山體由石灰岩構成。飛來峰由於長期受地下水溶蝕作用,飛來峰形成了許多奇幻多變的洞壑,如龍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明人袁道曾盛道:“湖上諸峰,當以飛來為第一”據前人記載,飛來峰過去有72洞,因年代久遠,多數已湮沒。隨後前往【朱家尖】。

餐食Meals
  • 早餐:酒店內使用
  • 中餐:風味料理 60 RMB
  • 晚餐:風味料理 80 RMB
住宿Hotel

朱家尖/萬楓酒店 或同級

Day

朱家尖/朱家尖快船/普陀山/普濟寺/法雨寺/紫竹林/不肯去觀音院/南海觀音大佛/佛頂山慧濟寺(纜車)/普陀山

酒店早餐後,搭船前往海天佛國【普陀山】位於杭州灣外舟山群島中的一座島嶼。“華嚴經”曾提及補怛洛迦島是觀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和洛迦山便是以此諧音而來。【普濟寺】又叫做前寺,坐落在白華山南,靈鷲峰下,普濟禪寺始建於宋朝,為普陀山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在規劃佈局和建築設計上獨具匠心,是中國寺院建築的典型代表和浙江清代官式建築的重要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續參訪【法雨寺】又稱後寺,位於普陀山後山南麓,創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年),初名海潮庵。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禦賜“天花法雨”匾額,遂改名“法雨禪寺”。【紫竹林】在普陀山東南部的梅檀嶺下,山中岩石呈紫紅色,剖視可見柏樹葉、竹葉狀花紋、因稱紫竹石,後人也在此栽有紫竹。紫竹林旁有光明池,南有觀音眺,對岸可見洛迦山島。【不肯去觀音院】據歷代山誌記載,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奉觀音像回國,船經普陀洋面受阻,以為菩薩不願東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前往【南海觀音大佛】“千年觀音道場,又添朝聖新去處”。座落在龍灣金沙的露天大佛南海觀音於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三十日開光,佛像用亞金銅鑄造,高二十米,連基座共高三十三米。“妙相莊嚴同瞻仰法身一現望無邊”。【慧濟寺】又稱佛頂山寺。在普陀山佛頂山上。原為一石亭,供佛其中,明代僧慧圓創慧濟庵,至清乾隆五十八年始建圓通殿、玉泉殿、大悲樓等,擴庵為寺。光緒三十三年清得大藏經,由文正和尚鳩工增廣,遂成巨剎,與普濟寺,法雨寺鼎立,合稱為普陀山三大寺。今宿於【普陀山】。

普陀山 朱家尖交通渡輪
普陀山 朱家尖交通渡輪

普陀山 朱家尖交通渡輪

朱家尖位於舟山群島的東南端,是通往普陀山的關鍵交通樞紐,蜈蚣峙碼頭作為主要登船點,每日都有大量船班往返普陀山,航程僅約10至20分鐘,成為旅人與信徒踏上「海天佛國」的第一步。這段渡海之旅不僅便利快速,更具有儀式感,象徵著離塵入聖、從俗世渡向清淨之地的心靈轉換。
普陀山 普濟禪寺
普陀山 普濟禪寺

普陀山 普濟禪寺

普濟禪寺,又稱前寺,位於普陀山白華山南麓、靈鷲峰下,是全山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也是普陀山三大禪寺之一。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13年),原址為不肯去觀音院所在地,後因寺院香火鼎盛、規模擴展,於元代更名為「普濟禪寺」,寓意普施濟度、廣大無礙,為普陀觀音信仰的核心道場。 全寺佔地達37019平方米,建築面積15289平方米,殿、堂、樓、閣共計357間,佈局對稱、結構嚴謹,是浙江清代官式建築的重要代表,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寺內主殿為大圓通殿,俗稱「活大殿」,供奉高達8.8米的毘盧觀音,神態莊嚴慈悲,為信眾朝拜核心。殿前環繞蓮花池與九龍壁,池中遍植白蓮,夏日盛放,香氣襲人,成為普陀山最富詩意的佛門勝景之一。 寺前立有四柱三門石牌坊,高約20公尺,橫楣精雕雲綾與石葫蘆,古樸而氣派。其北側石碑刻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相傳為昔日皇帝所立聖旨,規定入寺文官須下轎、武官下馬,以表對觀音菩薩的崇敬與敬畏。此一制度也讓普濟禪寺在信仰之外,成為古代朝廷與佛教互動的重要歷史見證。
普陀山 法雨寺
普陀山 法雨寺

普陀山 法雨寺

法雨寺位於普陀山白華山麓,是全山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古剎之一,與普濟寺、慧濟寺並列為普陀三大禪寺。寺院最早名為「海潮庵」,初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年間(公元958年),明萬曆年間(公元1594年)經重建擴大後更名為「法雨寺」,寓意佛法如甘霖普降眾生。寺院佔地面積約33,00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達9,300餘平方公尺,共有殿堂二百餘間,氣勢恢弘,是普陀山上建築最壯觀的寺院之一。 相傳法雨寺前原有一古井,名為「甘露井」,水質清冽甘甜,被認為是觀音菩薩加持之水;另有「飛來殿」之說,據說寺中圓通寶殿為觀音顯靈所降之天宮,原建於南京朝天宮,後被明神宗賜予普陀山,拆解運至此地重建,是少見的皇家風格佛殿。殿內供奉九龍環繞的觀音大士坐像,雕工華麗,尊像莊嚴,四壁彩繪龍鳳圖騰,氣氛神聖肅穆。
普陀山 紫竹林觀音寺
普陀山 紫竹林觀音寺

普陀山 紫竹林觀音寺

紫竹林禪院位於普陀山東南部梅檀嶺下,地處山海交會之處,依山面海,環境清幽秀麗,是普陀山著名的觀音道場之一。寺院原名聽潮庵,創建於明萬曆末年,崇禎年間俗稱潮音洞庵,1919年由康有為親題「紫竹林禪院」匾額懸掛正門,沿用至今。相傳此地正是觀音菩薩顯現聖跡、應化度眾之靈地,因此信眾對此地格外敬重,尊稱為「觀音顯聖之所」。因當地岩石呈紫紅色,剖面可見竹葉狀花紋,稱為紫竹石,後人又於此栽種紫竹,山石林影相映,紫竹林之名便由此而來。1990年起展開全面重建,如今建築面積達4424平方公尺,擁有殿宇126間,規模宏整,香火鼎盛,是集自然景觀、信仰傳說與文化藝術於一身的淨地。 紫竹林禪院有三進殿,第一進天王殿面向蓮花洋,與不肯去觀音院相對應,殿內供奉彌勒佛、韋陀與四大天王。第二進圓通寶殿內奉漢白玉觀音像,高2.8公尺,是普陀山最大玉觀音,法相慈悲莊嚴,背後為高6米、寬5米的紫竹壁畫,描繪「紫竹林中觀自在,蓮花洋上顯如來」的說法場景,殿外台基欄杆則以紫竹石雕刻,工藝細膩。第三進大悲樓一樓為臥佛殿,供奉從緬甸迎請的釋迦牟尼漢白玉臥佛,重達4.5噸,兩側牆面嵌有十八幅紫銅佛陀事蹟版畫,風格古樸典雅,氣氛莊嚴寧靜。作為普陀山觀音信仰的重要聖地。
普陀山 不肯去觀音院
普陀山 不肯去觀音院

普陀山 不肯去觀音院

不肯去觀音院位於浙江普陀山紫竹林景區,是整座普陀山歷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也是整個觀音信仰的起點與象徵。據《普陀山志》與歷代傳說記載,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中國五台山請得觀音聖像,欲帶回東瀛供奉,途中船至普陀洋面時突遇風浪,久不能前。慧鍔心知佛像不願離境,便登岸將像安置於紫竹林中石岩之上,並於此建屋奉祀。夜夢菩薩示言「吾不欲去」,慧鍔遂尊其意,留像建庵,取名「不肯去觀音院」。 如今所見的不肯去觀音院為歷代多次修繕後的樣貌,寺院規模不大,佈局樸素緊湊,坐落於紫竹林間,四周翠竹環繞,環境清幽。殿內供奉的不肯去觀音聖像法相莊嚴,面容柔和慈悲,是信眾朝山禮拜的主要對象。作為普陀觀音信仰的起源地,這裡香火極旺,無論平日或節慶,前來祈願、還願與靜修者絡繹不絕。不肯去觀音院雖不見金碧輝煌,但其靈氣與深意卻令許多人深受感動,是普陀山不可錯過的重要靈地。
普陀山 南海觀音大佛
普陀山 南海觀音大佛

普陀山 南海觀音大佛

南海觀音大佛位於普陀山最南端的觀音跳石處,是普陀觀音信仰的重要象徵。大佛高33公尺,象徵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通體青銅鑄造並貼以金箔,陽光照射下金光閃耀,與碧海藍天相映成趣,成為「海天佛國」的標誌性景觀。相傳古時觀音菩薩曾於此現身救度苦難眾生,信眾目睹其駕蓮花於波濤中顯聖,為此留下「觀音跳石」地名與傳說,歷代香火不絕。此尊大佛建於1997年,由信眾與善信集資鑄造,基座內部設有觀音文化陳列館,展示信仰起源與流傳脈絡,是集藝術、歷史、信仰於一身的朝聖聖地。
普陀山 佛頂山慧濟寺
普陀山 佛頂山慧濟寺

普陀山 佛頂山慧濟寺

佛頂山慧濟寺位於普陀山最高峰佛頂山,又稱白華頂、菩薩頂,是全山最接近天際的佛教聖地。最早由明代僧人圓慧於山巔建石亭供奉石佛,後清乾隆年間僧人能積擴建為寺,再由光緒年間的德化大師迎請《大藏經》並擴建至今日規模,成為與普濟寺、法雨寺並列的普陀三大禪寺。 寺名源於傳說,德化大師登頂選址時,見雲海繚繞、霞光萬丈,恍若佛境,感悟此地為觀音加持之處,因而命名「佛頂山」,並興建慧濟寺。從法雨寺通往慧濟寺的香云路,全長約二華里,共有1088級石階,象徵修行之階、心願之路。建築依山就勢,紅牆曲徑,殿堂層疊錯落,殿頂琉璃五彩,在日光下彷彿佛光普照。主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與千手觀音木雕,堂內莊嚴殊勝,並珍藏有明清三枚御賜寶印,顯示其宗教地位。
餐食Meals
  • 早餐:酒店內使用
  • 中餐:風味料理 60 RMB
  • 晚餐:風味料理 80 RMB
住宿Hotel

普陀山/息來小莊酒店 或同級

Day

普陀山/洛迦/南天門/普陀山快船/雪竇山彌勒大佛/寧波

酒店早餐後,乘船前往【洛伽山】在普陀山東南3.5公里處,遠看似一尊大佛安詳地躺在蓮花洋上其頭、頸、胸、腹、腳各部均明晰可辨稱為“水上臥佛”。佛教徒相傳為觀音大士發跡、修行地。昔與普陀山統稱為普陀洛伽山。參訪【南天門】內群岩聳秀,門前碧波浩渺,門側有清康熙年間武將藍理所題“山海大觀”四字。傳說這裏是八仙過海的地方,普陀山禪宗始祖真歇禪師曾結茅於此。續往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浙江寧波市奉化溪口蔣氏故里千年古剎【雪竇寺-彌勒佛道場】參訪,彌勒大佛像高三十八米(興建費約台幣八億元)。中國人對彌勒佛情有獨鍾,布袋和尚大肚和笑臉具有特別的親和力。彌勒佛是五代後梁時的奉化人布袋和尚法名契此,長于奉化長汀村,號長汀子,出家後常在奉化各大寺院遊走,雪竇山是他常來常往之地。雪竇山千年來香火興盛。今宿於【寧波】。

普陀山 南天門大觀蓬
普陀山 南天門大觀蓬

普陀山 南天門大觀蓬

南天門位於普陀山最南端的南山嶼,原為獨立小島,僅於退潮時與本島相通。相傳此處為神靈往返仙界的門戶,兩側石壁對峙如門,氣勢巍峨,故稱「南天門」。後人在兩島之間修築環龍橋(又名大觀橋),橋通後石壁之間猶如天門開啟,並刻有清代定海總兵藍理所題「山海大觀」四字,成為普陀山重要地標之一。 在南天門側的大觀蓬,原為清康熙年間普濟寺住持潮音法師所建觀音殿,因年久失修而傾圮,1996年由普陀山佛教協會重建為圓通寶殿,供奉一尊3米高、重4噸的漢白玉觀音立像,象徵觀音菩薩在南海顯化之地。殿內另塑有「八仙過海」彩像,神態各異、生動活潑,呼應普陀山「仙佛共境」的意涵。相傳此處即為八仙聚會之所,也是孫悟空從南天門升天、大鬧天宮的起點,為景區增添一層奇幻神話色彩。 大觀蓬旁的獅子岩,更是遊人必訪之地。岩石形似伏獅,頂部平坦,有兩處天然水潭被稱為「獅子眼」,自古以來被視為靈泉。岩上遍布摩崖石刻,如「龍華大會」、「砥柱南天」等,書法俊逸、意境開闊,為此地平添文雅氣韻。
浙江奉化 雪竇山雪竇寺
浙江奉化 雪竇山雪竇寺

浙江奉化 雪竇山雪竇寺

雪竇山位於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著名的國家級風景旅遊區,早在漢代就有“陸上天台、海上蓬萊"之美譽。五代時布袋和尚於此應化,此乃為大慈彌勒菩薩道場。 雪竇寺與彌勒有緣。彌勒化身布袋和尚是奉化長汀村人,出家、圓寂於奉化市區岳林禪寺,常去雪竇寺做佛事,因此岳林寺、雪竇寺均為"彌勒應跡聖地”。 大佛坐北朝南,為銅質坐姿,左手提布袋,右手握佛珠,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袒胸露腹。這是以奉化布袋和尚基本形態為造型的中國化彌勒佛像。大佛居高臨下,與整個岩體連成一體,紮實堅固,穩如磐石,宏偉壯觀,氣勢非凡,寶相莊重,做工精美,栩栩如生。建造露天彌勒大佛,是奉化市旅遊發展史上的大手筆,也是一件繼往開來的文化盛事。
餐食Meals
  • 早餐:酒店內使用
  • 中餐:風味料理 60 RMB
  • 晚餐:風味料理 80 RMB
住宿Hotel

寧波/浙海大酒店 或同級

Day

寧波/阿育王寺/香港/台北

早餐後,前往【阿育王寺】位於鄞縣寶幢鎮,太白山蔍華頂峰下。阿育王是印度人,傳說他用了101夜造8400個塔,塔內藏釋迦牟尼真舍利,分佈天下各地。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見阿育王寺,寺內舍利殿有石舍利塔1座,內至七寶鑲嵌木塔1座,木塔內又設置小塔,傳為西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所得阿育王造8400塔之一,內藏釋迦牟尼涅盤後佛頂骨一塊(骨舍利),而聞名中外。傍晚前往機場搭機返回溫暖的家。參訪結束前往機場搭機經【香港】飛往【台北】,返回溫暖的家,結束五大名山之旅。

餐食Meals
  • 早餐:酒店內使用
  • 中餐:機場便餐
  • 晚餐:機上使用
住宿Hotel

溫暖的家

其他說明

因應政府政策,目前暫未開放散客赴大陸旅遊組團。若有整團文化參訪、交流或朝聖需求,歡迎來電洽詢。

【包含司機導遊領隊小費、當地雜支費用】
2026年出團參考日期5/15、6/28、9/12、10/9


行程報價包括下列費用:

1.  全程機票費用、機場稅、附加燃料費。
2. 行程表所列:餐食 / 酒店 / 車資 / 船資 / 門票 / 活動費。
3. 旅遊責任險300萬+ 10萬醫療險 / 海外急難救助險 / 行李不便險。
4. 如遇到不可抗力之因素,本公司保有更動航空公司班次、調整行程交通順序之權利。
5. 旅客於行程中如須更動調整行程,本公司將會全力配合修正,力求圓滿。


    大品吉樂旅行社有限公司 
旅遊執照:870800  公司統編:95450286 中華民國旅行品質保障協會 TQAA 2703
公司地址:104台北市中山北路2段102號11樓之2  電子郵件:bossjump@gmail.com
連絡電話 (02) 2562-6567 傳真電話 (02) 2562-8813  
吉樂朝聖探索旅遊官方網站   www.urielshen.com
吉樂朝聖探索旅遊FB粉絲團  www.facebook.com/urielshen

 

相關行程
《佛教石窟藝術》佛教六大祖庭.敦煌莫高窟.古城瑰寶.絲綢之路12日
中國文化藝術之旅.佛教六大祖庭.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烏魯木齊
出團日期 :
05/15、06/28、09/12、10/09
《峨嵋山》普賢菩薩道場.水懺道場.蒙山.樂山大佛6日
大蒙山施食道場.水懺道場彭州九隴山.峨嵋山
《五台山》五方大朝台.清涼寺.菩薩頂 6日
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
《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古拜經台.牛首山5日
地藏王菩薩道場.南京牛首山.百歲宮.雞鳴寺
《普陀山》天台山國清寺.南海觀音6日
天台山國清寺、南海觀音、法雨寺
《中國佛教禪宗尋根》初祖少林寺.六祖南華寺.龍門石窟.南嶽衡山15日
初祖少林寺、六祖南華寺、淨土宗祖庭東林寺、白馬寺、龍門石窟
《中國。佛教名山》
吉樂旅遊 為朝聖者打造兼具深度旅行與禮佛之路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嵋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華山。它們不僅是佛教四大菩薩的道場,更被譽為「金五台、銀普陀、銅峨嵋、鐵九華」,也是自然與文化完美結合的典範。它們以獨特的佛教氛圍和壯麗的自然景觀,吸引著無數旅人前來探索與朝聖。在這四座名山的旅程中不僅能欣賞到絕美的風光,還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智慧與慈悲,讓人身心愉悅,心靈洗滌。
聯繫吉樂旅遊
吉樂朝聖探索旅遊官方網站
南北印度佛陀聖地
中國佛教名山
中國崑崙道宗
日本百觀音四國遍路
西藏神山聖湖
吉樂旅人學
line2 線上
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