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華山 萬佛閣
九華山萬佛塔坐落於九華山回香閣,距離東山崖寺不遠。九華山萬佛塔全部用精銅製作,不用一塊木料,外觀九層,它是中國最大的銅塔。九華山上本來没有塔,慧光大師1994年發願修復回香閣,並發願修塔。他自己動手規劃、征地,募集修復回香閣和修建萬佛塔的資金。 坐落在回香閣的萬佛塔像一柱香;站在天台向西俯視,萬佛塔像帆船的桅桿,也像是鎮守整個九華山城的一枚神針。萬佛塔,最美的時刻是有月亮的晚上,寶塔通體流光溢彩,靈瓏剔透,懸在半空中,月色如銀,撒落九華街,與街市-卜的燈光相輝映,給整個佛國山城營造出濃郁的仙都佛國般的神秘幽境。
-
九華山 望華禪寺
九華山望華禪寺,坐落九華山五溪橋頭,是九華山進山第一寺,是九華山之北大門,上九華的必須入口處,自古為瞭望九華雄姿的最佳之地,相傳金地藏卓錫九華前曾在此地瞭望九華山。望華禪寺迄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幾經興衰,歷盡滄桑,今國運昌盛,名山興旺,為弘揚地藏菩薩"眾生波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精神。 明弘十四年(1501)都禦使彭奎在此地初建“玩華亭",萬曆五年(1577)青陽縣令蘇萬民重建,更名"望華樓",嗣後易亭樓、觀音殿為望華禪寺,譽為九華山第一香。
-
九華山 地藏王肉身寶殿
肉身寶殿原名金地藏塔,俗稱"老爺頂”,在眾多寺廟中,肉身寶殿別具特色,它殿中有塔,以殿護塔,成為中國建築史上少有的奇景。 肉身寶殿位於九華街西神光嶺頭,始建於唐代貞元年間,金地藏晚年以此為南台讀經,其圓寂三年後,仍顏面如生,正是菩薩降世應化之兆,遂在此建三層石塔安葬其肉身,即肉身塔,又稱地藏墳。因基塔之地曾現“圓光",故後人名其地為神光嶺。該處風景獨秀,光彩異常。掩映於萬木蔥龍中的肉身寶殿,在殿南北兩側寺宇的拱衛之下,成萬萼護苞群龍攫珠之勢,益發顯得古樸莊嚴、重輝異彩,歷來為佛教聖地九華山最精華最神聖的地方。 肉身殿是典型的宮殿式建築,坐落於九華山街西神光嶺頭,周圍古木參天,濃蔭蔽空。殿宇高15米,山門西南,紅牆森嚴,巍峨雄壯。佛經記載,夏曆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為地藏菩薩聖誕日,傳說也為金地藏成道日。歷年九華山僧侶都要在肉身殿舉行重大活動,稱"地藏法會",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守地藏肉身塔。正如宋人陳岩詩讚的那樣:“八十四級山頭石(現為81級),風撼塔鈴半天語。五百餘年地藏墳,眾人都向夢中聞。"今日肉身殿,成了朝山進香的香客和遊覽九華的遊人的必到之地。
-
九華山 祗園禪寺
祇園寺位於九華山東崖西麓的迎仙橋東,為九華山四大叢林(祇園、東崖、百歲、甘露)之首,祇園寺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723年),清代多次重修和增建,規模宏麗,為九華叢林之冠,原名”祇樹庵”。清康熙年間(1662-1723年)為化城寺東序寮房.嘉慶年間(1796-1820年)祇園寺住持乏人,庵將傾頹諸山長老議定迎請禪居伏虎洞二十多年的隆山和尚(1757-1841)來山住持,隆山率弟子大根等人在祇園寺聚眾說法、開壇授戒、大興土木、重建殿宇,其規模為全山寺院之冠,將一座蕭條古寺變成了"十方叢林"遂易今名。 同治年間(1862-1874年)住持僧大根重建、增設戒棚、安單接眾。光緒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寬揚募建大雄寶殿,時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首。 祇園寺原是普通的寺庵,住持乏人,殿宇行將傾塌。後來經長老商議,請伏虎洞的隆山禪師來整頓,寺庵煥然一新,香火日漸興盛。隆山禪師圓寂後,寺庵先經大根禪師重修,再經寬慈禪師擴建,加蓋了大雄寶殿,使這座平凡的寺庵成為九華山規模最大的禪林,而大雄寶殿內端坐有三尊噴金大佛,高6米餘,是九華山所有寺廟中最大的佛像,兩旁列著十八羅漢,氣氛莊嚴肅穆。
-
九華山 旃檀林
旃檀林位於九華山街西南,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為化城寺七十二寮房之一,光緒十二年釋定慧募化重建。1912年,住持僧福星擴建,居士易國斡贈額"福慧雙修"。住持僧鎮安擴建殿宇,安單接眾。1928-1949年蓮禪、渡海、長升、蘊淨、性朗先後任持。1958-1977年為九華山佛教大隊駐地。1982年重修,1978-1985年為九華山佛教協會駐地。全寺建築面積2849平方米,是“中國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據傳初建時,僧人伐寺後琵琶形山丘上古樹,見其木質堅硬,紋絡纖細,酷具異香,喻之為佛家珍品一旃檀樹。謂琵琶形山丘與佛經記述的南印度牛頭山(以盛產旃檀樹聞名)相似,因以名寺為”旃檀林"。
-
九華山 百歲宮
百歲宮,位於安徽九華山摩空嶺。存有九華山三個肉身菩薩之一,百歲宮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五台山僧人海玉,字無瑕,雲游至九華山。”初住東岩摘星亭,見獅子山左右,有龜蛇供護之狀,遂卓錫焉”。無瑕在此,以野果為食,用舌血和金粉,費時20餘年,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計81卷,至今保存完好,為國家文物一級藏品。無暇圓寂於天啟三年(1623年),享年110歲,世稱百歲公。時過三年後,恰逢王欽差來山進香,夜見霞光,因起視之,見無瑕結迦趺坐,面色如生。於是將肉身塗金保護,在庵內供奉,並奏聞朝廷。明思宗祟禎三年(1630年)敕封無瑕為"應身菩薩",併題額"為善為寶”,賜無瑕肉身塔名"蓮花寶藏"。 百歲宮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寺廟。五層高樓融山門、大殿、肉身殿、庫院、齋堂、僧舍、客房和東司(廁所)為一整體,沒有單體建築的配置,遠觀恰似通天拔地的古代城堡。這種形制在中國現存寺廟建築中極少見。寺下不遠處有一山亭,可以歇足。亭內原供"皆大歡喜"形像的彌勒佛。佛經上說彌勒住在兜率天,所以小山亭題額為"兜率院",頗有以山亭作寺門之意。
-
九華山 地藏古洞
地藏古洞位於九華山九子岩地藏王打坐的石下,相傳,唐朝時期來自新羅國的金喬覺(金地藏)來到九華山,就是在這個古洞中修行。
-
九華山 甘露寺
九華山甘露寺,位於化城山腰定心石下,該寺建於康熙六年(1667年),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禪林。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玉琳法師朝禮九華時,途經此地,贊曰:“此地山水環繞,若構蘭若,代有高僧”。時居伏虎洞的洞安和尚聞之旋即離洞,並得青陽老田村無爾俊等人資助助破土建寺。傳說開工當夜,九華山松頂普掛滿了白露,視爲菩薩感應,故以「甘露」命名。洞庵法師曾兩度登壇說戒禪修。乾隆年間,傳燈、優曇相繼擴充殿宇。1983年,爲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90年,九華山佛學院在此成立。
-
九華山 古拜經台
古拜經台位於天台峰西側因金地藏在此誦經而得名,這座建於清代的寺廟,又名大願庵,俗稱古拜經台,省級重點寺院。 古拜經台又名大願庵,俗稱古拜經台。位於天台峰西側平台,因金地藏在此誦經而得名,大願庵始建於清代,雄居於天台峰谷峭崖之間,以大雄寶殿為主體,民居式三進殿宇。住持僧聖明自1993年起重修,形成以大殿為中心的建築群體。大殿坐東朝西,宮殿式,雙層重簷翹角,氣勢雄偉,形成眾星捧月之勢。趙樸初先生為大殿題額。北側地藏殿;東為3層徽派建築-萬佛樓;南為上下5層民居史寮房。整個建築古樸典雅,風格協調,堪稱佛國明珠。 周圍有“大鵬聽經石"、“金龜朝北斗”、“觀音飄海"、”十王朝聖”、“仙人打鼓"等奇景怪石。當陣雨初歇時還可以觀賞到雲海,虛虛實實,佛樂聲聲,恍如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