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吉樂旅行社,吉樂朝聖探索旅遊追尋佛陀的足跡,一同探索世界盡頭

前往朝聖諮詢
Buddhism Travel Attractions

佛教旅行景點

大品吉樂|探索佛教四大名山古剎寺院,菩薩諸佛的旅人時光
大品吉樂的朝聖手冊輕輕翻開,佛祖聖跡、古德偈頌,猶如一道心靈橋樑,引領你踏入佛教朝聖的時光隧道。這裡的旅程不是地圖上的直線距離,而是一場與千年信仰共振的心靈拓荒,晨鐘暮鼓,煙嵐梵音,古道雲水,行腳於佛國聖山。
共有 29 筆旅行景點
  • 五台山 五爺廟萬佛閣

    五台山 五爺廟萬佛閣

    五爺廟,又稱五龍王殿,位於五台山台懷鎮中心,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古建築。始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殿外前庭。殿內供奉的「五爺」為廣濟龍王,是文殊菩薩的俗稱化身,亦象徵五台五頂文殊的總集。實際上,五爺廟正是文殊菩薩在當地的本土化與世俗化表現,承擔了民間俗神的角色,寄託著百姓對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許多香客雖不識文殊之名,卻對「五爺」敬仰有加,視其為有求必應的神祇,五爺廟成為整個五台山香火最旺盛的寺廟之一。 相傳久遠以前,五台山地區炎熱酷暑,百姓苦不堪言。文殊菩薩憐憫眾生,遂向東海龍王借來一塊清涼寶石,使五台山從此清涼宜人,風調雨順。然而此寶石原為龍王五子避暑歇涼之物,五龍得知寶石被借走後怒氣沖天,尾隨至五台山大鬧山嶽,甚至將原本劍峰挺立的五座山削成平台,意圖奪回寶石。

  • 五台山 大顯通寺

    五台山 大顯通寺

    顯通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中心地帶,是五台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中國繼洛陽白馬寺之後的第二座古剎。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原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時期擴建,因寺旁設有御花園而改稱花園寺。唐代武則天時,因新譯《華嚴經》中明確提到五台山為文殊道場,特敕改名為大華嚴寺。明代太祖朱元璋重修後,賜額「大顯通寺」,沿用至今。 整體建築格局嚴謹,氣勢恢宏,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山門、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寶殿、千佛閣、藏經閣等,殿堂層層疊進,院落錯落有致,為五台山諸寺之冠。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三身佛像,規模巨大,金身莊嚴;千佛閣內則遍列細緻小佛,呈現佛國世界的莊嚴境界。 顯通寺不僅是漢傳佛教的重要道場,也是中外高僧雲集講經弘法之地,曾吸引唐代玄奘法師、西域高僧及多位藏傳上師來此參學參拜。寺內所藏經典、法器、碑刻、塑像等文物豐富,是研究中國佛教藝術與歷史的瑰寶所在,至今仍為信眾與學者趨之若鶩的朝聖重地。

  • 五台山 大寶寺

    五台山 大寶寺

    大寶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中心區域,初建於明代,為典型的藏傳佛教寺院,是清康熙年間由章嘉活佛主持興建的重要黃教道場之一。雖不若顯通寺規模宏大,但地位殊崇,為清代帝王巡禮五台山時駐蹕之所,歷代達賴、班禪及章嘉活佛曾於此弘法講經,成為漢藏佛教文化深度交融的見證。 大寶寺建築嚴謹,佈局中軸對稱,殿宇風格融合藏漢特色,主體建築包括山門、天王殿、護法殿、大雄寶殿與佛塔等,殿中供奉釋迦牟尼、文殊菩薩與宗喀巴大師。據傳,寺內有一尊特別的文殊化身像,由清代名匠依據夢中所見神容雕製,神情莊嚴慈悲,令人望之心生敬仰。大寶寺至今仍為五台山藏傳佛教重要的弘法中心,法會不輟,香火不絕。

  • 五台山 大朝台澡浴池

    五台山 大朝台澡浴池

    澡浴池全名萬聖澡浴池寺,坐落於五台山中台與北台之間的山徑上,距離憨山寺約十公里,因院中天然湧泉匯聚成池,傳為文殊菩薩沐浴顯聖之地而得名。清泉湧動,叮咚如梵音,泉水清冽如鏡,古人稱此為「天光雲影之間」。據《廣清涼傳》與山中舊誌記載,此地常見異象,有天仙、沙門、蓮花之形,仿若佛菩薩居處,香火歷來不斷。澡浴池創建於隋文帝時期,後歷代增修,其地位與靈氣早已超越尋常泉池,成為古時朝台香客必淨身盥洗之所,象徵「洗塵轉識、啟慧入聖」。 古詩讚云:「一池清且淺,甘潔勝瓊漿,能洗愚痴垢,還生定慧香。」池畔石上遺有一雙不見斧鑿痕跡的腳印,相傳為文殊菩薩浴後所留,誠心膜拜者可得智慧加持。寺內尚存古文殊洞,原有五洞,今僅存三,中洞供文殊,左為普賢,右為觀音,洞壁有一手印,據說撫之可啟慧除障。登臨此地,雲霧繚繞,泉響如誦,遺世而獨立,是五台山極具靈性的朝聖寶地。

  • 五台山 大朝台南台錦繡峰普濟寺

    五台山 大朝台南台錦繡峰普濟寺

    五台山南台名為錦繡峰,海拔約2485公尺,是五大台頂中地勢最為柔美、景色最為斑斕的一峰。每年農曆六、七、八三個月間,山頭野花盛開、姹紫嫣紅,遠望猶如彩織錦繡鋪展於高峰之上,故得其名「錦繡峰」。此地地勢平緩,氣候宜人,風光溫婉柔和,與其他四台的莊嚴清冷不同,自古便為香客與文人雅士偏愛之地。 峰頂建有普濟寺,始建年代已難確考,現存建築多為明清重修,主祀「智慧文殊菩薩」,象徵深觀照見、破妄顯真的智慧之光。寺宇不大,卻因地處花海之中而顯得靈氣十足,每逢夏季香風徐來、花雨飄散,整個寺院猶如隱沒於天上花園,靜中藏美,靈中有慧。 關於南台亦流傳一段傳說:據說昔有女子於此持誦《文殊般若經》,感應文殊現身授以智慧法印,自此能洞察人心、斷迷開悟。後人為紀念此緣,紛紛前往普濟寺朝拜,希望獲得明辨是非、增長智慧的加持。又有說法指出,若於錦繡峰誠心持誦文殊真言,觀花而念、念中有悟,便可於凡心中開出慧花。 南台作為大朝台五頂之一,象徵文殊之「智慧化身」,與東台聰明、西台獅子吼、北台無垢、中台孺童共構智慧的五重展現。在整個朝台旅程中,南台如同慈母化現,教人以柔克剛、以慧化癡,喚醒內心深處那份沉靜明澈的覺知之光。

  • 五台山 大朝台東台望海峰望海寺

    五台山 大朝台東台望海峰望海寺

    五台山東台望海峰,又稱望海峰,是五大台頂之一,海拔約2795至2996公尺,因其登高可遠眺雲海,仿若望見東海,故得其名。古人有詩讚曰:「登東台望海,極目到海瀛」,自古便是五台山觀日出的絕佳地點。每當晨曦初升,霞光萬丈,雲海翻湧,彷彿天地開闢之初的壯景,為修行者與旅人帶來身心靜謐與震撼。 峰頂建有望海寺,相傳始建於隋代,歷經元明等朝修繕,今貌為近代重建。寺中主祀聰明文殊菩薩,是文殊五化身之一,象徵辯才與智慧,信眾多在此誠心祈求學業順遂、思維靈敏。寺內左右各有三間石窯洞,供奉石雕文殊像,環境清幽,頗具道氣,1998年並增設一尊高二米的銅鑄文殊坐像,金身莊嚴,氣勢不凡。 關於此地亦有傳說流傳:相傳古時有苦行僧登上東台修行,日日向東海朝拜,終於在望海峰日出之時見得金輪自雲海湧出,文殊現影,智慧大開,自此廣傳東台能開慧根、應靈異。又有說法認為,大朝台之旅若能親歷東台日出,將得文殊加持,來世福慧雙修。 作為大朝台朝禮五台的重點之一,東台象徵聰明智慧,與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獅子吼文殊、北台無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合成五化身之圓滿。對信眾而言,登東台不僅是一次風景之旅,更是一場身心靈的啟悟修行。

  • 五台山 大朝台西台掛月峰法雷寺

    五台山 大朝台西台掛月峰法雷寺

    五台山西台掛月峰,海拔約2773公尺,是五大台頂中地勢最為開闊的一座。其名「掛月」得自於台頂遼闊如鏡,每逢明月高懸、月光灑落峰頂,仿若銀盤高掛於台之盡頭,景象詩意如畫。登臨西台,視野遼闊無礙,天際蒼茫,能遠望山河連綿,是靜心觀想、頓悟本心的絕佳所在。 峰上建有法雷寺,據傳始建於元代,清代重修,是西台供奉文殊菩薩「獅子吼」化身的道場。獅子吼象徵智慧宣說無畏,震懾邪惡與愚昧,為修行者開啟勇氣與覺悟之門。寺宇雖不宏大,卻因地處高台,四周無林蔽障,晨昏之際,鐘聲隨風遠播,如雷霆貫耳,故有「法雷」之名。相傳昔日有高僧登西台修行,夜半夢見文殊化作獅子,口誦真言,聲震山林,翌日醒來頓悟經義,法力大增。自此以後,西台獅子吼文殊威名遠播,信眾紛紛前來禮拜,盼能得其智慧與正義之勇。 作為大朝台五頂之一,西台象徵文殊之威嚴與智慧展現。若說東台啟慧、南台明智,那麼西台便是振魂破惑、斷疑生信之所。對朝聖者而言,登上西台,面對風聲如雷、曠野無邊,正是與內心雜念對話的時刻,也是修行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站。

  • 五台山 大朝台北台葉斗峰靈應寺

    五台山 大朝台北台葉斗峰靈應寺

    五台山北台名為葉斗峰,海拔達3061.1公尺,是五大台頂中最高的一峰,也被譽為「華北屋脊」。由於其高聳入雲、峰勢峻峭,登臨其上可見群峰俯伏、萬象盡收眼底,天氣晴朗時甚至可遠望至陰山與大漠邊緣,極具壯闊之勢。其名「葉斗」意為斗宿之上,象徵此地接天通靈,與星辰運行相應,是朝聖者心中最具挑戰與殊勝功德的高峰。 峰頂建有靈應寺,始建年代久遠,歷經多次修復,是供奉「無垢文殊菩薩」的聖地。無垢文殊象徵智慧的純淨與澄明,能洗滌心念、破除執著,令修行者心如琉璃,清淨無染。靈應寺雖地處偏遠且氣候嚴峻,四季風雪頻仍,但香火不絕,誠心至者無不為其空靈幽寂所震懾。 民間相傳,古時有僧人於葉斗峰靜修三載,風雪中不退半步,終感文殊顯靈,為其點額開慧,並應聲而得法名。此後「靈應」之名廣傳於世,意為「感應靈驗、慧光現前」,朝聖者多於此誠禱心願,祈求破妄得悟、慧心圓明。亦有說法稱,若能於北台頂連續三日不語修心,可得文殊菩薩無言度眾之真諦。 北台作為大朝台最艱難的一座,象徵文殊「無垢」智慧之極致。若說南台溫柔、東台啟明、西台剛健,中台純真,那麼北台便是拔地通天的澄澈之境,帶領修行者在高處獨對蒼穹,洗去一切塵念,見性本真。

  • 五台山 大朝台中台翠岩峰演教寺

    五台山 大朝台中台翠岩峰演教寺

    五台山中台名為翠岩峰,海拔約2894公尺,居五大台頂之中央,四面群峰環抱,山勢穩重渾厚。其名「翠岩」源於山中岩石青碧如玉,古木蒼翠環繞,煙霞時隱時現,宛如寶玉沉於雲霧之中。翠岩峰不若其他台頂那般峻峭遼闊,卻以其沉靜穩定之氣場,成為修行者靜觀內省的理想所在,也被譽為五台之「心」。 台上建有演教寺,主祀「孺童文殊菩薩」,象徵天真純淨、童心未泯的智慧啟發。文殊菩薩化身為童子,手持青蓮,意寓無染清心、以直觀之智入佛法之門。演教寺始建年代不詳,據傳為唐代高僧弘法之地,意在「演說佛教、教化群生」,因而得名。雖寺宇規模不大,然香火綿延,寺內氛圍祥和清明,常有學僧於此靜修誦經,尋求「返本還原」的智慧開端。 關於中台也有一則流傳已久的故事:據說古時有稚童隨父母登五台朝聖,至中台時忽走入山林迷失,眾人尋而不得,七日後卻見其安坐岩前誦經如流,自言得菩薩指點,明心見性。此事一度傳為神跡,自此香客信眾更視中台為「返真歸本」之地,特別適合初學者與發心修行者啟程之所。 作為大朝台的中央主峰,中台象徵智慧的根源與初心,與東台聰明、南台智慧、西台獅子吼、北台無垢文殊相呼應,共構文殊五化身之圓滿。登中台,不僅是地理上的居中,更是修行者在五智之旅中回歸本心的靜謐停駐。在翠岩之上、松風之間,聽經入耳,童心顯現,是一場返璞歸真的靈魂洗禮。

《中國。佛教名山》
吉樂旅遊 為朝聖者打造兼具深度旅行與禮佛之路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嵋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華山。它們不僅是佛教四大菩薩的道場,更被譽為「金五台、銀普陀、銅峨嵋、鐵九華」,也是自然與文化完美結合的典範。它們以獨特的佛教氛圍和壯麗的自然景觀,吸引著無數旅人前來探索與朝聖。在這四座名山的旅程中不僅能欣賞到絕美的風光,還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智慧與慈悲,讓人身心愉悅,心靈洗滌。
聯繫吉樂旅遊
line2 線上
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