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陀山 佛頂山慧濟寺
佛頂山慧濟寺位於普陀山最高峰佛頂山,又稱白華頂、菩薩頂,是全山最接近天際的佛教聖地。最早由明代僧人圓慧於山巔建石亭供奉石佛,後清乾隆年間僧人能積擴建為寺,再由光緒年間的德化大師迎請《大藏經》並擴建至今日規模,成為與普濟寺、法雨寺並列的普陀三大禪寺。 寺名源於傳說,德化大師登頂選址時,見雲海繚繞、霞光萬丈,恍若佛境,感悟此地為觀音加持之處,因而命名「佛頂山」,並興建慧濟寺。從法雨寺通往慧濟寺的香云路,全長約二華里,共有1088級石階,象徵修行之階、心願之路。建築依山就勢,紅牆曲徑,殿堂層疊錯落,殿頂琉璃五彩,在日光下彷彿佛光普照。主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與千手觀音木雕,堂內莊嚴殊勝,並珍藏有明清三枚御賜寶印,顯示其宗教地位。
-
普陀山 法雨寺
法雨寺位於普陀山白華山麓,是全山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古剎之一,與普濟寺、慧濟寺並列為普陀三大禪寺。寺院最早名為「海潮庵」,初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年間(公元958年),明萬曆年間(公元1594年)經重建擴大後更名為「法雨寺」,寓意佛法如甘霖普降眾生。寺院佔地面積約33,00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達9,300餘平方公尺,共有殿堂二百餘間,氣勢恢弘,是普陀山上建築最壯觀的寺院之一。 相傳法雨寺前原有一古井,名為「甘露井」,水質清冽甘甜,被認為是觀音菩薩加持之水;另有「飛來殿」之說,據說寺中圓通寶殿為觀音顯靈所降之天宮,原建於南京朝天宮,後被明神宗賜予普陀山,拆解運至此地重建,是少見的皇家風格佛殿。殿內供奉九龍環繞的觀音大士坐像,雕工華麗,尊像莊嚴,四壁彩繪龍鳳圖騰,氣氛神聖肅穆。
-
普陀山 南天門大觀蓬
南天門位於普陀山最南端的南山嶼,原為獨立小島,僅於退潮時與本島相通。相傳此處為神靈往返仙界的門戶,兩側石壁對峙如門,氣勢巍峨,故稱「南天門」。後人在兩島之間修築環龍橋(又名大觀橋),橋通後石壁之間猶如天門開啟,並刻有清代定海總兵藍理所題「山海大觀」四字,成為普陀山重要地標之一。 在南天門側的大觀蓬,原為清康熙年間普濟寺住持潮音法師所建觀音殿,因年久失修而傾圮,1996年由普陀山佛教協會重建為圓通寶殿,供奉一尊3米高、重4噸的漢白玉觀音立像,象徵觀音菩薩在南海顯化之地。殿內另塑有「八仙過海」彩像,神態各異、生動活潑,呼應普陀山「仙佛共境」的意涵。相傳此處即為八仙聚會之所,也是孫悟空從南天門升天、大鬧天宮的起點,為景區增添一層奇幻神話色彩。 大觀蓬旁的獅子岩,更是遊人必訪之地。岩石形似伏獅,頂部平坦,有兩處天然水潭被稱為「獅子眼」,自古以來被視為靈泉。岩上遍布摩崖石刻,如「龍華大會」、「砥柱南天」等,書法俊逸、意境開闊,為此地平添文雅氣韻。
-
普陀山 洛迦山
洛迦山位於普陀山東南方海域,為一座需搭船前往的海中小島。雖然面積僅0.36平方公里,卻被視為觀音信仰的源頭和最靈驗的道場,有「不到洛迦山,不算真正朝完普陀」之說。島形遠望如觀音側臥海上,故有「海上大臥佛」、「睡觀音」的別稱。 經典《華嚴經》載:「補怛洛迦,有觀自在。」信眾普遍相信,觀音菩薩即在此修行、應化,因此洛迦山與普陀本島並稱「普陀洛迦山」。據明代《海志》記載,早期有高僧與大蛇共居修行,顯示此地自古即具神秘靈性。 洛迦山雖小,但建築遍佈,寺院樓閣依山勢錯落,需攀登長長階梯才能一一朝禮,因此也被稱為考驗虔誠與腳力的道場。島上最具代表性的有圓通禪院、妙湛塔、大悲殿、五百羅漢塔等佛教建築。其中妙湛塔雕刻五百餘尊羅漢像,整體氣勢磅礡;圓通禪院供奉柳瓶觀音,兩側為三十二應身;大悲殿奉千手觀音,兩側塑八十四尊菩薩,展現觀音慈悲無盡的護佑。
-
普陀山 善財洞
善財洞位於普陀山東北部梵音洞景區內,傳為《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觀音菩薩之地,是普陀山著名的求財靈地之一。洞穴為天然石縫結構,上覆巨石如蓋,內部幽深清涼,供奉著善財童子與觀音菩薩,香火鼎盛,特別受到東南亞信眾及華人商人的崇敬,常被視為「求財轉運、啟智慧」的靈處。 傳說中,善財童子原為南印度長者之子,自幼聰慧,後依文殊菩薩指引,歷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最終於南海普陀山禮見觀音,證得菩薩果位。善財在此洞中修行、參悟,得觀音指點大徹大悟,因此後人視此洞為他修道悟法之地。清康熙年間洞旁建有茅篷,供僧人禪修,民國後一度荒廢,直到1980年代重新修建庵堂,設觀音寶殿與五十三參浮雕,並以香樟木雕塑柳瓶觀音與善財童子、龍女像,展現觀音法門的慈悲與智慧。 善財洞面朝大海,海風徐來,潮聲與梵音相應,環境幽靜自然。洞外綠藤繞石、山花繁茂,旁側還有一處被稱為「老鷹窩」的岩穴,相傳為觀音顯靈處,增添幾分神秘色彩。無論是參禪靜心、求財祈福或欣賞自然岩景,善財洞都是普陀山旅途中不可錯過的一站。
-
普陀山 梵音古洞
梵音古洞位於普陀山東部青鼓壘山盡頭,洞口面朝東海,兩側峭壁如天然石門,高聳約八十米,寬僅數米。當海潮湧入,激盪於狹窄岩縫之間,發出如梵音般的潮聲,宛如觀音說法,因而得名。與南部潮音洞並稱「兩洞潮音」,為普陀十二勝景中的「天門清梵」。 傳說觀音菩薩曾於此地顯聖,洞中雲霧繚繞、潮聲悠揚,常令人心神寧靜、油然生敬。清康熙年間,皇帝親題「梵音洞」匾額,並將此地賜名「洛迦勝景」,足見其於信仰中的尊崇地位。洞旁建有瞻聖閣,供奉千手觀音,朝山信眾在此靜觀潮音,常有靈感契合、心中見佛之體悟。 梵音古洞不僅是朝聖的靈地,也是觀海聽潮、淨化心靈的佳境。海浪拍擊岩壁,濤聲如梵音回響,氣勢磅礴中自有一份寧靜,令人心神安定。洞內滴水終年不息,陽光與潮氣映照岩石,變幻出流動光影,增添幾分神秘色彩。此地不僅是禮佛聖境,更適合靜坐觀海,感受自然潮聲與佛法梵音交融的和諧共鳴。
-
普陀山潮音洞
潮音洞位於普陀山南部懸崖之上,面朝大海,背倚群山,是一處集自然奇觀與佛教信仰於一體的靈境。洞口橫開於峭壁之間,海潮拍岸,回聲震盪,聲如佛音誦唱,故名「潮音洞」。與東部的梵音古洞並稱「兩洞潮音」,為普陀山著名勝景之一。 相傳觀音菩薩曾於此處應化現身,洞內潮聲悠揚,如誦經般傳入耳際,令信眾心生敬仰。古時文人雅士常至此題詩禮讚,清風海濤之間,感悟觀音慈悲法音。洞旁建有潮音閣,供奉觀世音菩薩像,香火鼎盛,許多朝聖者會在此靜坐禱念,傾聽潮聲,冀求法音入心、福慧增長。
-
普陀山 觀音法界
觀音法界為普陀山近年重要佛教文化地標,整體依山就勢、面海而建,展現觀世音菩薩慈悲濟世的大願精神。園區以「一心、三境、五觀、七道場」為核心規劃,象徵從信入願、從願入行的修行路徑,帶領信眾循序漸進地體悟觀音法門的深義。其代表性建築「願海觀音」高33公尺,雙手合十、聖容莊嚴,矗立於蓮池中央,象徵慈悲無邊、願力無盡,是朝聖者發願禮拜的重要道場;「法界壇城」融合曼陀羅理念與佛教宇宙觀,以莊嚴細緻的壇城構造引導行者由相入性、由境入心。園區內並設有千手千眼觀音壁雕、觀音道場展示館等設施,整體動線如行願之路,自「觀音大道」起步,步步深入,梵音悠揚、殿宇巍峨,自然與法相交融,營造出一方靜謐、莊嚴、充滿慈悲能量的現代佛教修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