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吉樂旅行社,吉樂朝聖探索旅遊追尋佛陀的足跡,一同探索世界盡頭

前往朝聖諮詢
Buddhism Travel Attractions

佛教旅行景點

大品吉樂|探索佛教四大名山古剎寺院,菩薩諸佛的旅人時光
大品吉樂的朝聖手冊輕輕翻開,佛祖聖跡、古德偈頌,猶如一道心靈橋樑,引領你踏入佛教朝聖的時光隧道。這裡的旅程不是地圖上的直線距離,而是一場與千年信仰共振的心靈拓荒,晨鐘暮鼓,煙嵐梵音,古道雲水,行腳於佛國聖山。
共有 80 筆旅行景點
  • 五台山 大朝台中台翠岩峰演教寺

    五台山 大朝台中台翠岩峰演教寺

    五台山中台名為翠岩峰,海拔約2894公尺,居五大台頂之中央,四面群峰環抱,山勢穩重渾厚。其名「翠岩」源於山中岩石青碧如玉,古木蒼翠環繞,煙霞時隱時現,宛如寶玉沉於雲霧之中。翠岩峰不若其他台頂那般峻峭遼闊,卻以其沉靜穩定之氣場,成為修行者靜觀內省的理想所在,也被譽為五台之「心」。 台上建有演教寺,主祀「孺童文殊菩薩」,象徵天真純淨、童心未泯的智慧啟發。文殊菩薩化身為童子,手持青蓮,意寓無染清心、以直觀之智入佛法之門。演教寺始建年代不詳,據傳為唐代高僧弘法之地,意在「演說佛教、教化群生」,因而得名。雖寺宇規模不大,然香火綿延,寺內氛圍祥和清明,常有學僧於此靜修誦經,尋求「返本還原」的智慧開端。 關於中台也有一則流傳已久的故事:據說古時有稚童隨父母登五台朝聖,至中台時忽走入山林迷失,眾人尋而不得,七日後卻見其安坐岩前誦經如流,自言得菩薩指點,明心見性。此事一度傳為神跡,自此香客信眾更視中台為「返真歸本」之地,特別適合初學者與發心修行者啟程之所。 作為大朝台的中央主峰,中台象徵智慧的根源與初心,與東台聰明、南台智慧、西台獅子吼、北台無垢文殊相呼應,共構文殊五化身之圓滿。登中台,不僅是地理上的居中,更是修行者在五智之旅中回歸本心的靜謐停駐。在翠岩之上、松風之間,聽經入耳,童心顯現,是一場返璞歸真的靈魂洗禮。

  • 五台山 下善財洞

    五台山 下善財洞

    下善財洞位於五台山台懷鎮東南方向,藏於山腳林間岩壁之中,是五台山最具靈性氣息的幽僻聖地之一。此洞因《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而得名,相傳善財為求無上智慧,歷訪善知識,最終來至此處修行得果,因而名為「善財洞」。此地靜謐深遠,與五台山主寺群的香火鼎盛形成對比,猶如內修之所,象徵著收攝五感、返觀自心的修證階段。 洞口極為狹小,需屈身而入,內部別有洞天,石壁之間濕潤清涼,古藤垂掛,靜氣氤氳。洞中供奉文殊菩薩與善財童子像,香火不絕。傳說中,曾有朝聖者於洞內靜坐禪修,夢中見文殊菩薩以童子形示現,授以心法,醒來頓悟,由此下善財洞逐漸被視為「得法靜修之地」。 與五台山五大台頂的開闊壯麗相比,下善財洞更像是一處返本歸源的心靈之室,引導修行者離開喧囂、進入靜觀的內在世界。對於那些不僅想走訪名勝、亦想體驗「參學得法」意義的信眾而言,此處無疑是一處不可錯過的深修寶地。

  • 五台山 上善財洞

    五台山 上善財洞

    五台山上善財洞,位於北台葉斗峰下、五台山核心地帶之偏北高處,地勢險峻,岩壁峭立,是一處天然石洞,與台懷鎮的「下善財洞」並稱,合為善財童子在五台山求法修行的見證之地。相傳《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為尋求圓滿智慧,遍歷五十三位善知識,其中一站便是五台文殊道場,並在此洞誠心靜修、感應文殊菩薩顯現開示,因此得名「善財洞」。 上善財洞依山而鑿,洞口不大,內部寬敞幽深,常年清涼如秋,石壁上可見歷代香客所題之墨跡與香煙薰染的痕跡。洞旁立有石壇與香位,供奉文殊菩薩及善財童子法像,信眾多在此誦《華嚴經》、修文殊法門,以求智慧圓滿、福慧增長。與下善財洞相比,上善財洞地勢更高,被認為是善財童子「更進一層心法修煉」之所,象徵修行者在歷經五台諸頂後,進入更深層次的悟境。 據傳,古時有僧人在洞中閉關百日,夢中見文殊化為童子,引他登山越嶺,見諸台輝映、法界無邊,醒後頓悟經義,得「一心圓融」之理。此一傳說使得上善財洞成為朝禮文殊法門者的重要修心之處,尤其深受僧眾與修行人敬仰。

  • 普陀山 不肯去觀音院

    普陀山 不肯去觀音院

    不肯去觀音院位於浙江普陀山紫竹林景區,是整座普陀山歷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也是整個觀音信仰的起點與象徵。據《普陀山志》與歷代傳說記載,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中國五台山請得觀音聖像,欲帶回東瀛供奉,途中船至普陀洋面時突遇風浪,久不能前。慧鍔心知佛像不願離境,便登岸將像安置於紫竹林中石岩之上,並於此建屋奉祀。夜夢菩薩示言「吾不欲去」,慧鍔遂尊其意,留像建庵,取名「不肯去觀音院」。 如今所見的不肯去觀音院為歷代多次修繕後的樣貌,寺院規模不大,佈局樸素緊湊,坐落於紫竹林間,四周翠竹環繞,環境清幽。殿內供奉的不肯去觀音聖像法相莊嚴,面容柔和慈悲,是信眾朝山禮拜的主要對象。作為普陀觀音信仰的起源地,這裡香火極旺,無論平日或節慶,前來祈願、還願與靜修者絡繹不絕。不肯去觀音院雖不見金碧輝煌,但其靈氣與深意卻令許多人深受感動,是普陀山不可錯過的重要靈地。

  • 普陀山 紫竹林觀音寺

    普陀山 紫竹林觀音寺

    紫竹林禪院位於普陀山東南部梅檀嶺下,地處山海交會之處,依山面海,環境清幽秀麗,是普陀山著名的觀音道場之一。寺院原名聽潮庵,創建於明萬曆末年,崇禎年間俗稱潮音洞庵,1919年由康有為親題「紫竹林禪院」匾額懸掛正門,沿用至今。相傳此地正是觀音菩薩顯現聖跡、應化度眾之靈地,因此信眾對此地格外敬重,尊稱為「觀音顯聖之所」。因當地岩石呈紫紅色,剖面可見竹葉狀花紋,稱為紫竹石,後人又於此栽種紫竹,山石林影相映,紫竹林之名便由此而來。1990年起展開全面重建,如今建築面積達4424平方公尺,擁有殿宇126間,規模宏整,香火鼎盛,是集自然景觀、信仰傳說與文化藝術於一身的淨地。 紫竹林禪院有三進殿,第一進天王殿面向蓮花洋,與不肯去觀音院相對應,殿內供奉彌勒佛、韋陀與四大天王。第二進圓通寶殿內奉漢白玉觀音像,高2.8公尺,是普陀山最大玉觀音,法相慈悲莊嚴,背後為高6米、寬5米的紫竹壁畫,描繪「紫竹林中觀自在,蓮花洋上顯如來」的說法場景,殿外台基欄杆則以紫竹石雕刻,工藝細膩。第三進大悲樓一樓為臥佛殿,供奉從緬甸迎請的釋迦牟尼漢白玉臥佛,重達4.5噸,兩側牆面嵌有十八幅紫銅佛陀事蹟版畫,風格古樸典雅,氣氛莊嚴寧靜。作為普陀山觀音信仰的重要聖地。

  • 普陀山 南海觀音大佛

    普陀山 南海觀音大佛

    南海觀音大佛位於普陀山最南端的觀音跳石處,是普陀觀音信仰的重要象徵。大佛高33公尺,象徵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通體青銅鑄造並貼以金箔,陽光照射下金光閃耀,與碧海藍天相映成趣,成為「海天佛國」的標誌性景觀。相傳古時觀音菩薩曾於此現身救度苦難眾生,信眾目睹其駕蓮花於波濤中顯聖,為此留下「觀音跳石」地名與傳說,歷代香火不絕。此尊大佛建於1997年,由信眾與善信集資鑄造,基座內部設有觀音文化陳列館,展示信仰起源與流傳脈絡,是集藝術、歷史、信仰於一身的朝聖聖地。

  • 普陀山 普濟禪寺

    普陀山 普濟禪寺

    普濟禪寺,又稱前寺,位於普陀山白華山南麓、靈鷲峰下,是全山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也是普陀山三大禪寺之一。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13年),原址為不肯去觀音院所在地,後因寺院香火鼎盛、規模擴展,於元代更名為「普濟禪寺」,寓意普施濟度、廣大無礙,為普陀觀音信仰的核心道場。 全寺佔地達37019平方米,建築面積15289平方米,殿、堂、樓、閣共計357間,佈局對稱、結構嚴謹,是浙江清代官式建築的重要代表,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寺內主殿為大圓通殿,俗稱「活大殿」,供奉高達8.8米的毘盧觀音,神態莊嚴慈悲,為信眾朝拜核心。殿前環繞蓮花池與九龍壁,池中遍植白蓮,夏日盛放,香氣襲人,成為普陀山最富詩意的佛門勝景之一。 寺前立有四柱三門石牌坊,高約20公尺,橫楣精雕雲綾與石葫蘆,古樸而氣派。其北側石碑刻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相傳為昔日皇帝所立聖旨,規定入寺文官須下轎、武官下馬,以表對觀音菩薩的崇敬與敬畏。此一制度也讓普濟禪寺在信仰之外,成為古代朝廷與佛教互動的重要歷史見證。

  • 普陀山 朱家尖交通渡輪

    普陀山 朱家尖交通渡輪

    朱家尖位於舟山群島的東南端,是通往普陀山的關鍵交通樞紐,蜈蚣峙碼頭作為主要登船點,每日都有大量船班往返普陀山,航程僅約10至20分鐘,成為旅人與信徒踏上「海天佛國」的第一步。這段渡海之旅不僅便利快速,更具有儀式感,象徵著離塵入聖、從俗世渡向清淨之地的心靈轉換。

  • 普陀山 古佛洞

    普陀山 古佛洞

    古佛洞位於普陀山北部的飛沙嶴北面,依山傍海,環境清幽隱密,是普陀山八十八庵之一。洞名源於清末高僧仁光大師,其原籍浙江麗水,五十四歲時來到普陀山修行,初居獅子洞,後遷至此處海蝕洞穴結茅苦修,自號「古佛」,並以極簡方式生活。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他預知自己即將圓寂,命弟子以缸封身,三年後再啟缸,言畢而寂。三年後弟子啟缸發現其肉身未腐,神情如生,遂以金漆覆身供奉於洞中,此地也因而得名「古佛洞」。 古佛洞不僅是普陀山唯一供奉肉身舍利的佛寺,更因其靜謐清幽、山海相映的景致而深受修行者與靈性旅人喜愛。洞外有古佛庵與蔬田,維持僧眾自給自足的生活,呈現出返璞歸真的修行氛圍。雖然歷史中曾因戰亂而荒廢,但在2006年經佛教協會依古制重修後得以恢復原貌,如今成為尋幽探靜、追求內在清明者的隱密朝聖之地。

《中國。佛教名山》
吉樂旅遊 為朝聖者打造兼具深度旅行與禮佛之路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嵋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華山。它們不僅是佛教四大菩薩的道場,更被譽為「金五台、銀普陀、銅峨嵋、鐵九華」,也是自然與文化完美結合的典範。它們以獨特的佛教氛圍和壯麗的自然景觀,吸引著無數旅人前來探索與朝聖。在這四座名山的旅程中不僅能欣賞到絕美的風光,還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智慧與慈悲,讓人身心愉悅,心靈洗滌。
聯繫吉樂旅遊
line2 線上
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