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華山 天臺禪寺
天台寺,又稱地藏寺、地藏禪寺,位於安徽九華山天台峰峰頂,為九華山位置最高的寺院。天台寺是金地藏曾經的住處,並留有「金仙洞」遺蹟。該寺建造於唐宋時期,後廢毀。明洪武元年(1368年)陳履泰、昭蓮重修。嘉靖年間、康熙年間、光緒年間重建。其建築依山而建,三進漸式殿宇風格,最高處殿檐與寺後峰頂岩石相接,門對古拜經台。因天台是佛教徒朝拜地藏聖迹必到之處地,所以往往將天臺稱為九華山主峰,有到九華“不上天台,等於白来”之說。
-
九華山 化城寺
化城寺,位於安徽九華山化城峰的一座佛寺,為九華山「全山百寺之首」。化城寺建造於唐朝,寺名系出自《法華經》。又因為唐朝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駐錫九華居於化城寺,風餐露宿刻苦修行,壽近百歲終成正果,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該寺又被稱為地藏寺,九華山逐漸成為著名的地藏道場。雖然該寺歷代被毀,其地位始終位居九華諸寺之首。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宣德十年(1435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相繼重修,興盛之時,該寺曾有僧侶三四千人之多。1981年,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
九華山 大願地藏園
大願地藏園是一座位於九華山的佛教文化園風景區,景區占地約1500餘畝,建有地藏菩薩銅像及殿堂廳館、亭橋廊榭、塔台樓閣等配套景點與設施。地藏菩薩銅像高99米,是世界最高的露天地藏菩薩銅像。其99米的高度寓意九華山的99座山峰和金地藏99歲圓寂。
-
九華山 九華大街
九華街是一處平均海拔約640米的山中盆地,四周青峰聳翠,環山如城。面積約4平方公里,是九華山的核心景區,為香客游人集散地。老街店铺、寺廟林立,僧俗共處,農禪並重,是九華山人文景觀薈萃之地。開發歷史悠久,早在東晉隆安年間(公元401年),就有天竺名僧杯渡在芙蓉嶺下創建茅庵,開創了九華山佛教活動先河。有化城寺、放生池、無瑕肉身、慈明肉身、祇園寺、旃檀林、百歲宫、東崖禪寺、回香閣、肉身殿等景點多處。
-
峨嵋山 樂山大佛
峨眉山樂山大佛,位於四川樂山市岷江、青衣江與大渡河三江交匯處的凌雲山上,是唐代僧人海通法師為鎮水安民而發願開鑿的彌勒坐像,通高71公尺,肩寬28公尺,堪稱世界最大石刻佛像,亦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譽。大佛依山鑿就,氣勢恢宏,面江端坐,雙手扶膝,神情慈悲祥和,眉目低垂如視眾生,千年以來靜靜守望三江匯流,庇佑往來舟楫平安順行。佛像造型莊嚴穩重,雕工細膩,融合自然地勢與佛教藝術於一體,展現古代匠師高超的技藝與宗教信仰的深厚力量。 相傳古時三江水勢洶湧,江面常有翻船之災,百姓苦不堪言。海通和尚見此情況,發願在此鑿佛以鎮水息災,普度眾生。當時有人欲行賄阻止,他堅拒不受,並言:「寧可捐眼,不受污財」,隨即自剜雙目以表清淨之志,感動百姓與官府,最終獲得支持。此後歷經三代工匠、九十餘年方才完工,佛成之後,江流果然逐漸平緩,舟船安行無虞,信眾遂認為彌勒佛顯靈護世,從此香火鼎盛,信仰綿延不絕。
-
峨嵋山 萬年寺
峨嵋山萬年寺位於白水池上方,海拔約1020公尺,是峨嵋山歷史最悠久、地位最崇高的佛教寺院之一。寺院初建於東晉咸和年間,原名普賢寺,為供奉普賢菩薩而建,明萬曆年間因皇帝敕賜「萬年」之名以祈國運長久,遂改名為萬年寺,自此香火興盛,成為峨嵋山重要佛教叢林。整座寺院依山而建,環境清幽,常年雲霧繚繞,山色空靈,是僧眾修行與信眾朝禮的清淨之地。 萬年寺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為無梁磚殿,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通體以磚石砌成,不用一根木樑,結構穩固精巧,歷經多次地震仍屹立不搖,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技術的經典之作。殿內供奉銅鑄普賢菩薩像,騎六牙白象,像高七米餘,重達六十餘噸,為萬曆皇帝敕鑄,是峨嵋山最具象徵意義的神像之一,象徵普賢「大行願力」,護佑山中法脈長存。整座殿堂氣勢肅穆,法相莊嚴,常有信眾至此誦經禮佛,發願修行。 民間流傳,普賢菩薩常於此地顯化,有香客夜宿寺中夢見白象引路、普賢賜願,醒後果然心願得償,因而萬年寺長年香火鼎盛,信眾多於此祈求智慧、願力與事業圓滿。寺院周圍古木參天,林蔭蔽日,鳥鳴與鐘聲相和,四季清涼靜謐,使人自然沉澱心念、安住其心。
-
峨嵋山 報國寺
報國寺位於峨嵋山麓的鳳凰坪下,坐北朝南,佔地百畝,背靠雄偉的光明山,面對秀麗的鳳凰包,是入山後所見的第一座佛寺,也是峨嵋山佛教協會所在地,長久以來為山中佛教活動的核心。報國寺原名會宗堂,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初址位於伏虎寺對岸的瑜伽河畔,清初遷建至現址,順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取佛經「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義,親題「報國寺」匾額,由王藩書寫,寺名自此確立流傳。 歷經清嘉慶與光緒年間的擴建,報國寺逐漸發展為四重殿宇、亭台樓閣兼備的大型佛教建築群。新中國成立後,寺院多次整修與擴建,尤其在1993年增建鐘樓、鼓樓、茶園與法物流通處,使整體規模更加完備。今日的報國寺殿宇整齊、氣勢莊嚴,不僅為峨嵋山的山門佛寺,也是信眾禮佛朝山、了解峨嵋佛教文化的重要起點。
-
峨嵋山 伏虎寺
伏虎寺,又名伏虎禪院、神龍堂、虎溪精舍,位於四川峨嵋山麓,地處瑜伽河與虎溪交匯處,海拔約630公尺,是峨嵋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比丘尼道場。寺院隱身於茂密山林之中,四周古木參天,綠蔭蔽日,素有「密林隱伏虎」之稱。相傳古時林中猛虎出沒為患,僧人於無量殿前立尊勝幢修法鎮伏,虎患自此消弭,寺名因而得來。 寺院周圍廣植楠木、樟樹、松柏等十餘萬株,為全山最大的人造林「布金林」,由第三代住持寂玩上人規劃營造。奇特的是,雖然寺中殿宇皆藏於濃密林蔭之下,四重大殿屋頂卻從無落葉堆積,瓦面潔淨如新,一塵不染,因而伏虎寺又有「離垢園」之稱,象徵清淨無染的修行境界。
-
峨嵋山 聖象峨眉十方普賢夜秀
《聖像峨眉》演出場地位於象城大劇院,是一出展示峨眉山秀麗、雄奇和文化品位的精彩演出。遊客在欣賞富有濃郁鄉土特色的技藝表演中,品味四川獨特的民俗風情,再現峨眉山水的秀美絕倫。演出時間為90分鐘,由“幻、雅、靈、蜀、剛、夢、禪”七部分組成。其中第五場的“峨眉山武術剛”,以剛柔相濟、內外兼修、自古就和少林、武當並列為中華武術三大流派的峨眉武術展示,體現出峨眉山千年來的文化積澱,令人眼界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