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忻州 大佛光寺
佛光寺位於山西五台縣佛光新村,距縣城約三十公里,坐落於三面環山、東高西低的山坡上,依地勢而建,坐東朝西。此寺歷史悠久,佛教文物豐富,因其保存大量唐代建築、雕塑、壁畫與題記,被譽為「四絕」寺院,享有「亞洲佛光」之美名。 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隋唐之際即為五台名剎,歷代高僧曾於此駐錫傳法。唐中葉繪製的《五台山圖》中,佛光寺即位居要地,顯見其地位之崇。全寺建築依山就勢,採梯田式佈局,共有三重院落,一百二十餘間殿堂樓閣。現存東大殿為唐代原構,文殊殿為金代建築,其餘多為明清重修。 東大殿面闊七間,外觀樸實無華,實則為現存中國第二早的唐代木構建築,僅次於同在五台山的南禪寺。大殿曾被梁思成譽為「中國第一國寶」,證明中國早期木構建築並未絕跡,顛覆當時日本學者的斷言。殿內佛壇主像五尊,脅侍二十四尊,並列羅漢五百(多有毀損),造像線條流暢、面容圓潤,神態生動自然,展現唐代塑像藝術的高度成就。 殿內並保存約十餘平方米的唐代壁畫,描繪佛教故事場景,人物姿態優美,構圖疏朗,富含唐代繪畫特徵,其中面部與鬍鬚的筆法亦承襲漢代繪畫遺風,兼具宗教意涵與藝術價值。
-
山西忻州 南禪寺
南禪寺位於山西忻州五台縣李家莊村,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唐代木構建築,因歷經千年仍保存完整,被譽為「中國古建第一寶」。寺院規模不大,建築呈四合院式布局,分東西兩院,共有六座殿宇。主體為唐代的大佛殿,餘為明清時期的山門、菩薩殿與龍王殿。 大佛殿面闊三間,為典型中唐木構形式,屋頂舒展,斗拱疏朗,構造簡潔明快,展現唐代建築雍容大度、氣格爽朗的風貌。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兩側為騎獅的文殊與普賢菩薩,造像比例勻稱,面容豐潤,衣紋流暢,神態安然自然,風格與敦煌唐塑一脈相承,是中國現存彩塑中的經典。 唐武宗會昌法難時,因地處偏遠且規模不大,南禪寺得以倖免於難,成為現今極為珍貴的唐代建築與雕塑實物。梁思成曾盛讚其為中國木構建築史的活化石,不僅見證唐代藝術風格,也反映當時建築技術的高度成熟。
-
山西太原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約20公里的晉源區蒙山之巔,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年左右),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石刻彌勒坐佛之一,亦為中國第二大石佛。佛像高約63米,原有整體頭部因歷代風雨損毀,現今頭部為近代修復重塑。 佛像面南而坐,姿態端莊寧靜,雙手結印於膝前,神態慈祥莊嚴。其胸寬肩闊,體量宏大,背倚蒼岩,氣勢雄渾,遠望如山中佛國,氣象萬千。根據《北齊書》記載,當時由高僧昙曜主持開鑿,與雲岡石窟有一脈相承之風。 千年以來,蒙山大佛香火不斷,曾因年代久遠與戰亂湮沒於林間。1990年代重新發掘出土後,引起學界與宗教界極大關注。據傳過去僧人於此誦經觀星,夜間山頂常現祥光,被視為佛光現世之瑞兆。如今的蒙山大佛在修復後恢弘再現,已成為太原佛教文化的重要地標,亦是朝聖與觀景的靜心聖地。
-
山西渾源 懸空寺
懸空寺,又稱玄空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的峭壁之上,始建於北魏後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高空木構建築之一。更因其同時供奉儒、釋、道三教神祇,而成為國內罕見的三教合一寺廟,被譽為「世界建築奇觀」與「中華古建奇葩」。 整座寺院凌空而立,依崖勢而建,殿閣樓台共四十餘間,以半插飛梁深入岩體為基礎,巧妙借助崖壁暗托樑柱,結構嚴密穩固。廊道層層相連,曲折通幽,自上而下依山勢錯落分布,既具懸勢,又見精巧。從遠處望去,整座寺廟猶如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峭壁之上,近觀則似凌空欲飛,令人驚嘆不已。寺下岩石所刻「壯觀」二字,據傳為唐代詩仙李白所題,與此景氣勢相得益彰。 懸空寺內設有三佛殿、釋迦殿、雷音殿、千手觀音殿、三教殿、五佛殿、純陽宮、太乙殿、地藏殿、關帝廟等,融合佛教的慈悲、道教的修真與儒家的教化,展現傳統中國對天地萬法包容並蓄的精神特質。殿內供奉的銅、鐵、石、泥佛像超過八十尊,各具神態,製作精細。鐘樓與鼓樓隔空相望,佛堂與禪房錯落有致,既有宗教莊嚴,也兼具園林之趣。 寺院自古便有「懸空不倒千年」之稱。傳說北魏時高僧昙曜為弘揚佛法,在此處靜修感得山神庇佑,遂募緣於峭壁上開鑿佛殿,並得多方信眾支持興建。因地勢險峻、香火難達,反而躲過戰亂與毀壞,使其千年之姿得以留存至今。歷代均有修繕,尤其明清兩代進行大規模整修,使其建築風貌得以延續至現代。
-
山西萬榮 后土祠
后土祠位於山西萬榮縣城西北汾河北岸,始建於漢代,為歷代帝王祭祀大地之神「后土娘娘」的專祠,被尊為「中華大地之母」信仰的發源地。祠宇依山傍水,規模宏大,自唐宋以來香火鼎盛,明清時期多次重修,至今保存較完整。 整座祠廟坐北朝南,布局嚴謹,殿宇樓閣錯落有致。主殿供奉后土神像,儀態端莊,兩側侍立眾神,氣氛莊嚴。祠內碑碣林立,木構古建與石雕藝術交融,具有濃厚的北方宮觀風格。相傳后土為黃帝所封,用以祭祀天地萬物之神,後演化為地祇女神,信仰遍及華夏。
-
山西臨汾 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位於山西臨汾吉縣與陝西宜川交界的黃河中游,是中國唯一的黃色大瀑布,也是黃河流域最壯觀的自然奇觀。黃河在此受到兩岸峽谷夾峙,水勢由寬轉窄,宛如巨壺傾倒,河水洶湧而下,聲如雷鳴,氣勢磅礴,因此得名「壺口」。 瀑布落差近20米,寬度隨季節變化,豐水期可達50米以上。水流沖擊岩壁,激起漫天水霧,在陽光照射下常現彩虹,景象壯麗。民間傳說大禹治水時曾至此開道,亦有「龍王藏身壺口」之說。歷代詩人讚其「聲震百里,勢壓千山」,留下眾多詠嘆。
-
山西應縣 應縣木塔
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佛宮寺內西北隅,因通體以木構建造,又稱「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構塔式建築,亦是唯一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始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金明昌六年(1195年)增修完工,塔身通高67.31米,歷經近千年風雨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 木塔全塔未用一釘一鐵,完全以榫卯結構精巧搭建,五層六簷、八角形塔身層層疊進,造型宏偉嚴謹,是中國古建技術與宗教藝術的結晶。塔內供奉遼代彩繪釋迦牟尼佛像,面容莊嚴,神態安詳,更珍貴的是塔中還供奉著兩顆經考證為釋迦牟尼佛牙的舍利,珍藏於七寶銀廓之中,是舉世佛教界極為尊崇的聖物。
-
山西繁峙 秘魔岩
秘魔岩,又稱秘密岩、秘密寺,是五台山著名聖蹟之一,位於山西繁峙縣砂河鎮,整個景區由秘密寺、中庵、天井大峽谷、龍洞與七佛灣五處景觀構成,集宗教、歷史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秘密寺始建於北齊,唐代高僧木叉曾於此闢設禪宗道場,使其聲名遠播,金代以前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代列為外九寺,是山西省重點寺廟之一。 寺內現存唐代磚塔一座,五代時的磚塔與墓碑各一,宋金時期的經幢十座,明代磚塔一座,另有二十餘尊石雕佛像。建築方面,包括大雄殿與文殊殿各五間,另有配殿與僧舍二十餘間,皆為清代所建,保存完整。 天井大峽谷為山西十大峽谷之一,谷深壁峭,氣勢雄偉,與佛教勝跡相互映襯。龍洞則被視為朝禮五台的重要靈地,相傳文殊菩薩曾於此處收攝五百惡龍,雖實為一條高十餘米、寬僅十餘厘米的狹縫,卻靈驗非常,因而有「朝五台不朝龍洞,只算朝了半座五台山」的說法。 秘魔岩因其歷史地位、自然環境與宗教傳說而備受推崇,被譽為五台山區最具靈氣與神秘氛圍的佛教聖境之一,也是研究北方佛教與山林修行文化的重要據點。
-
九華山 東崖禪寺
東崖禪寺位於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東峰頂,坐落於巨岩之上,海拔871米。在此可眺望長江,俯視九華鎮,仰觀天台頂,環顧九華群景。佛國風光,一覽無餘。 唐開元末年,金地藏新羅國王子金喬覺初來九華山居於東崖洞穴,常在洞旁岩石上晏坐清修。唐至德二年(757年),山下居士諸葛節等數名鄉紳遊山,行至東崖,見金地藏之苦行,深為感動,發心修建化城寺,請金地藏離洞居住。明正德年間,有僧周經於此結茅,後建“晏坐堂",以祀金地藏。心學大師王陽明曾兩次來此與周經談經論道,相契甚深,並互有題贈。 萬曆年間釋普通易"晏坐堂"為東崖精舍",因石崖位於化城寺之東故。明末,擴建了大雄寶殿和天簌軒。清同治九年,住持定慧重脩大雄寶殿並建萬佛樓、地藏殿和禪堂。民國初年,釋心舟主持修建了僧寮,名為"走馬通樓",高達五層,可容數百人,安單接眾,遂成十方叢林,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內有大雄寶殿和地藏殿。大殿南坡懸崖建有“飛虹橋",長22.8米、寬2.5米、高10米。中有六角亭,與崖南平崗相連,堪稱"天塹變通途"。東岩西北谷有一泓清泉名"龍女泉",相傳僧地藏初結茅,繞行擇居,頗渴,有女告以泉處,地藏發石果得泉。此即"龍女獻泉"故事的由來。 1920年,於化城寺右側興建了一座大型寺院一東崖下院。上院主佛事,集法會;下院則廣接十方僧侶遊人。1933年,東崖上院毀於火災。緣化,僧眾皆遷於東崖下院。1940年,下院又遭兵發,祇存雲水房。1980年,下院改建為東崖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