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台山 下善財洞
下善財洞位於五台山台懷鎮東南方向,藏於山腳林間岩壁之中,是五台山最具靈性氣息的幽僻聖地之一。此洞因《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而得名,相傳善財為求無上智慧,歷訪善知識,最終來至此處修行得果,因而名為「善財洞」。此地靜謐深遠,與五台山主寺群的香火鼎盛形成對比,猶如內修之所,象徵著收攝五感、返觀自心的修證階段。 洞口極為狹小,需屈身而入,內部別有洞天,石壁之間濕潤清涼,古藤垂掛,靜氣氤氳。洞中供奉文殊菩薩與善財童子像,香火不絕。傳說中,曾有朝聖者於洞內靜坐禪修,夢中見文殊菩薩以童子形示現,授以心法,醒來頓悟,由此下善財洞逐漸被視為「得法靜修之地」。 與五台山五大台頂的開闊壯麗相比,下善財洞更像是一處返本歸源的心靈之室,引導修行者離開喧囂、進入靜觀的內在世界。對於那些不僅想走訪名勝、亦想體驗「參學得法」意義的信眾而言,此處無疑是一處不可錯過的深修寶地。
-
五台山 上善財洞
五台山上善財洞,位於北台葉斗峰下、五台山核心地帶之偏北高處,地勢險峻,岩壁峭立,是一處天然石洞,與台懷鎮的「下善財洞」並稱,合為善財童子在五台山求法修行的見證之地。相傳《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為尋求圓滿智慧,遍歷五十三位善知識,其中一站便是五台文殊道場,並在此洞誠心靜修、感應文殊菩薩顯現開示,因此得名「善財洞」。 上善財洞依山而鑿,洞口不大,內部寬敞幽深,常年清涼如秋,石壁上可見歷代香客所題之墨跡與香煙薰染的痕跡。洞旁立有石壇與香位,供奉文殊菩薩及善財童子法像,信眾多在此誦《華嚴經》、修文殊法門,以求智慧圓滿、福慧增長。與下善財洞相比,上善財洞地勢更高,被認為是善財童子「更進一層心法修煉」之所,象徵修行者在歷經五台諸頂後,進入更深層次的悟境。 據傳,古時有僧人在洞中閉關百日,夢中見文殊化為童子,引他登山越嶺,見諸台輝映、法界無邊,醒後頓悟經義,得「一心圓融」之理。此一傳說使得上善財洞成為朝禮文殊法門者的重要修心之處,尤其深受僧眾與修行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