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台山 塔院寺大白塔
塔院寺大白塔位於五台山台懷鎮,是五台山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原名「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由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興建,用以供奉自尼泊爾迎奉而來的佛舍利,始建於元至元年間,由藏地高僧錫根達喇迎奉佛舍利至此安置。整座佛塔高約75.3公尺,為中國現存最高的藏式覆缽式佛塔,塔身潔白如雪、輪廓渾圓雄偉,塔頂覆以銅製寶傘、鎏金相輪,遠望如同聖光凝聚,氣勢莊嚴肅穆。 傳說塔成之日霞光萬道,塔身自發微光,有梵音繞耳不絕,使當地百姓深信其靈驗,自此香火不絕。塔身基座雕有龍紋與藏文咒語,塔內供奉佛骨舍利,是藏傳佛教極為尊崇的聖物,亦為五台山藏漢合修的象徵。信徒朝山拜塔,視此塔為修福修慧的重點道場,佛教徒普遍視其為「轉一圈,消百劫」的殊勝之地。
-
五台山 普化寺
普化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北側,緊鄰羅喉寺,地勢清幽、松柏環繞,遠離塵囂、是一處適合修行的佛教道場。據傳此寺創建於北魏時期,歷代屢經修繕,寺名「普化」取意於佛法普及、化度眾生,象徵慈悲濟世、廣行教化之願心。相傳古時一位苦行僧長年隱修於此,焚香誦經、朝夕不輟。有一日清晨,忽見東方曙光之中現出一道金光,懸於寺旁古松枝頭,光中現出文殊菩薩法相,慈眉善目、手持寶劍,信眾驚為天人,紛紛跪拜禮敬,視此為菩薩顯聖之地。因而當地百姓集資興建佛寺,以紀念這場神聖的示現,並祈求佛光護佑、普度群生。 如今的普化寺依山就勢,建築佈局井然有序,中軸線上設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等,殿宇古樸莊嚴,佛像莊嚴慈祥。特別是供奉文殊菩薩的文殊殿,香火鼎盛,朝山信徒至此誦經祈願,冀求智慧圓滿。寺院四周環境寧靜,鳥鳴松風,與世無爭,是一處充滿靈氣的修行淨地。
-
五台山 清涼寺
清涼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中心地帶,地處文殊五峰環抱之中,因五台山又稱「清涼山」,故得此名。據說,昔日文殊菩薩曾於此顯聖,並化現為老僧在寺中講經說法,聽眾皆感受清風拂面、心神安寧,遂稱此地「清涼境地」。唐代高僧智者大師也曾駐錫於此,弘法度眾,使清涼寺聲名日隆,香火綿延不絕。 寺院依山勢而建,環境幽雅靜謐,山門內為天王殿,正殿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兩側配殿供奉文殊、普賢等諸菩薩,殿宇古樸,佛像莊嚴。寺中有一株千年古柏,相傳為文殊菩薩所栽,樹姿蒼勁挺拔,為信眾朝禮的靈木。清涼寺雖不若顯通、菩薩頂般宏偉壯觀,卻以其清幽法氣與深厚傳說,成為五台山靜修參禪的重要處所之一。
-
五台山 南山寺
南山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南側山腰,始建於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又稱大萬聖佑國寺,是由元成宗為其母徽仁裕聖皇太后祈福延壽、祈求國運昌盛所敕建,寺名寓有「萬聖護佑、佛法佑國」之意。後經明清多次修繕與擴建,至清光緒年間由普濟和尚發起整合極樂寺、善德堂與佑國寺三寺為一體,統稱南山寺,遂形成今日壯觀格局。 相傳普濟和尚在夢中得佛示意,感於寺院荒廢,乃立志重修,四處奔走募資。其間多次遇險,但皆逢佛光護佑,最終於重陽佳節落成大殿之日,山中忽現異光、松風吹誦佛音,百姓視為佛祖顯靈,群聚朝拜,自此香火綿延不絕。另有一說,南山寺所處之山,乃昔日文殊菩薩化身修行之地,山形如蓮、氣場澄靜,故為佛門高僧選為靜修聖地,寺宇也因此得「萬佛安居、群賢聚集」之祥名。
-
五台山 金閣寺
金閣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東北的竹林嶺上,東鄰竹林寺、西接獅子窩,環境靜謐清幽,四周古木參天、雲霧繚繞,是一處充滿禪意的修行之所。寺名取意「金光閃耀,佛性圓明」,又因其殿頂覆以琉璃金瓦,晨曦夕照時金光燦爛,遠望如寶閣凌空,故名「金閣寺」。 相傳古時有一位隱僧於此靜修,持戒清嚴,日夜誦經不輟。一日,忽有金身佛像自地湧出,金光四射、祥雲繚空,當地百姓視為瑞兆,遂集資建寺供奉,名為金閣。也有一說為文殊菩薩化現道場,金閣寺自此香火綿延,成為五台山求智慧與清淨心的重要去處。 寺院規模不大,卻佈局嚴整,氣息寧靜。主殿供奉文殊騎獅金像,神容莊嚴柔和,殿前古鐘懸掛,晨昏鐘聲回盪山谷。金閣寺因地勢隱僻、遠離塵囂,常有修行者在此閉關參禪,是五台山諸寺中別具靈性的清修寶地。
-
五台山 殊像寺
殊像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台懷鎮西側,地處台懷中心,依山而建,環境清幽,是五台山歷史悠久且極具代表性的文殊道場。寺名「殊像」,意指寺內供奉的是一尊與眾不同、具特異神容的文殊菩薩聖像,寺中還有一尊特別的「倒坐觀音」,菩薩面向後門,寓意「恨凡夫不肯回頭」,呼籲世人回心向善,該寺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歷代均有修繕,香火延續不絕,尤其以寺中奇特的造像傳說與歷史故事聞名於世。 相傳寺中工匠奉命雕塑文殊騎獅金身,獅身已成,唯獨菩薩頭部因無人見過其真容而遲遲無法定案,眾匠爭論不休。當時一位廚房伙夫聽見喧嚷前來探詢,隨口一句:「菩薩的相貌可不是隨便捏弄的!」說罷轉身回灶繼續和蕎麥麵。未料片刻間天降金光,文殊菩薩顯化空中,慈顏端然。伙夫見狀靈機一動,當即以蕎麥麵捏塑神容,金身遂成,後貼金安上,眾人嘆為神蹟,故稱其為「蕎面頭文殊」。 另有傳說提及清代建寧公主因遭逢家變而削髮為尼,入寺修行,與寺中一青年僧人共研佛理卻遭人誤會為情愫糾纏,康熙帝聞訊震怒下令焚寺,唯「善靜室」未被燒毀。康熙見此視為佛祖昭示冤情,感悟後命人重建殊像寺,從此香火復盛,名動遐邇,成為五台山智慧信仰的重要道場。
-
五台山 那羅延洞
那羅延洞位於五台山北台東側山崖間,洞門朝東,為一處天然石洞,古籍《廣清涼傳》記載此洞「深二丈餘,然深不可測,時有冷風拂面」,自古即為修行僧侶閉關靜修之地。相傳洞內清泉常年湧出,水質冰涼透明,被視為龍王之化身,具有洗淨煩惱、清心定意之靈力。 傳說中,金剛手菩薩與文殊菩薩曾在此地論道,法音遙震山谷,靈氣凝聚。藏傳佛教高僧晉美彭措法王亦曾於此閉關修持,親見文殊菩薩現身,並撰寫《文殊大圓滿》,使得此地靈名遠播。《五台山贊》中亦提及洞中天女三昧以米如山供養諸佛聖賢,增添此地仙靈色彩。今日的那羅延洞仍為五台山最具隱秘氣息的靈境之一,信眾多循古跡而至,求見文殊智慧之光。
-
五台山 佛母洞
佛母洞位於五台山南台東側山腰的隱密處,洞口小巧不起眼,內部卻別有洞天,為一處幽靜深邃、靈氣盎然的修行寶地。洞中供奉密教護法「大白傘蓋佛母」,祂是護持眾生遠離災禍、消除障礙的慈悲佛母,常被視為息災延壽、遮止病難與魔障的殊勝本尊。因其顯赫靈應,成為許多藏傳佛教信眾特別重視的朝禮點之一。 相傳古時有一名年輕女子因歷經磨難發願修行,獨自前往此洞潛修,誠心持誦佛母心咒,歷經多年苦修後,終感佛母親現,洞內霞光盈室,泉水湧現,佛母以法雨灌頂賜福,從此靈蹟不斷。又有一說,五台山曾遭大旱,僧眾齊赴佛母洞誦經祈雨,果然三日後雲起雷動,普降甘霖,遂使佛母靈威更加廣為傳頌。 佛母洞內長年滴水不斷,滴水被信眾視為佛母甘露,清涼潔淨,據說可消災除障、安神定心。晉美彭措法王亦曾於此閉關修持,並於洞中感得文殊菩薩與佛母同現,撰寫下〈文殊大圓滿〉等經義傳承,為後世留下殊勝法脈與加持。今日的佛母洞仍是許多藏傳與漢傳修行者尋求加持、祈願平安的重要聖地,靜謐深邃、妙感殊勝,被譽為五台山最具靈性的修行秘境之一。
-
五台山 文殊洞
文殊洞位於五台山東台北側山腰,坐落於蒼翠山崖間,洞口朝東,內部深邃幽靜,為一處歷代僧眾潛修靜觀之所。相傳為文殊菩薩顯化傳法之地,洞中供奉文殊法像,面容莊嚴、慈悲攝心,香火歷久不衰。此處不僅自然景觀奇峻隱逸,亦蘊藏豐富的宗教象徵與修行意涵,故自古被譽為五台山中靈氣最盛的清修洞窟之一。 傳說中,文殊菩薩曾於此洞結跏而坐,觀察世間眾生愚迷癡妄,遂施慈悲法音,宣說智慧妙理,洞內回聲綿長,似有菩薩誦經之音。清代曾有藏地高僧於此修行三年,感得文殊示現,開啟智慧,圓滿所學,後傳法四方。另有說法稱,洞內時有清風拂面,似聞獅子吼聲,象徵文殊智慧之威,驚破愚癡,故而信眾往來不絕,祈願增慧除障。 光緒年間,曾有一位老僧與兩隻猛虎同行雲遊,後駐於此洞修行,圓寂之日,二虎亦絕食而亡。山民目睹此異象,尊其為文殊化身,虎為獅子坐騎之現形,從此文殊洞聲名遠播,漢藏佛子紛至遶禮。 上世紀八十年代宗教活動復興,著名的寂度老和尚曾發願重建古洞,2006年由普興大和尚踐行遺志,整修寺宇重現古風。現今文殊洞主體建築包含天王殿、大雄寶殿、護法殿與禪修中心,洞頂石窟內供奉藏傳風格文殊像,一手高舉慧劍,一手持般若經函,洞壁所見手印被視為菩薩加持聖跡,僧俗敬仰,參拜者常取洞土為聖物,寓意智慧與護佑常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