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地藏悲願
地藏菩薩 Kṣitigarbha 又稱地藏王菩薩,佛教菩薩之一
音譯為乞叉底蘗婆,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而得名。
又因其發有「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大願。
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菩薩、幽冥教主。亦被尊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地藏菩薩:地獄不空的大願行者
在佛教菩薩信仰體系中,地藏菩薩 Kṣitigarbha 以其「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深弘誓願,成為娑婆世界最堅毅的救度者。這位手持錫杖、頭戴五佛冠的菩薩,不僅是亡者的救贖者,更是生者的精神導師。
經典中的地藏法脈
地藏信仰的建立源於多部重要佛典,形成完整的度亡體系:《地藏菩薩本願經》的核心教義:詳述菩薩「因地」時為婆羅門女與光目女救母的典故,確立「孝道」與「度亡」的雙重維度。經中強調「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故需地藏「百千方便」的教化。《十輪經》的末世救贖:佛陀在無佛時代託付地藏護持穢土眾生,其「安忍不動如大地」的特質,成為亂世中的精神錨點。經中記載其手持寶珠、錫杖,分別象徵「照破地獄」與「振開業門」。
九華山 地藏菩薩道場
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因山勢如九子盤繞而得名,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地藏菩薩道場著稱。全山由花崗岩構成,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群峰錯落、雲霧繚繞,
形如蓮瓣鋪展,素有「蓮花佛國」及「東南第一山」之稱。
唐代開元年間,新羅高僧金喬覺入山修行,見此地峰巒聳峙、景色清幽,宛如佛經所載靈鷲山,遂於化城峰下結茅苦修。他的德行感動山主閔讓,捨地建寺,開啟了九華山作為佛教聖地的歷史。唐代詩人李白遊歷至此,留下「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之詩,九華山之名自此沿用至今。
九華山與地藏菩薩
根據《宋高僧傳》與民間傳說,金喬覺出身新羅王族,自幼聰慧。
24歲出家,後攜白犬「諦聽」渡海來唐求法,入九華山修行。
傳說他苦修七十五年,於九十九歲圓寂,肉身不壞,被尊為地藏菩薩的應化身。
圓寂當夜,山中異香瀰漫、群峰自鳴,天空現紅光,被視為諸佛迎接之兆。
傳說中,金喬覺之母因殺業墮入地獄,他誦經修行,終得超拔,使其脫苦成道。
此事感動世人,後人遂於每年七月舉辦「報恩法會」與「盂蘭盆供」,象徵孝道與超度的結合。
九華山寺院建築與聖跡
化城寺:為九華山開山祖寺,歷代高僧多於此住持修行,是朝山禮佛的起點。
金地藏護國肉身寶殿:供奉金喬覺肉身,為地藏信仰核心聖地,象徵警醒與超度。
百歲宮:位於插霄峰上,依崖而建,供奉明代無瑕和尚肉身,建築結構奇險壯觀。
旃檀林:近代重建的重要道場,供奉高達五米的地藏菩薩樟木大像,氣勢宏偉。
祇園寺:融合園林與禪意,設有放生池九曲橋,並以靈驗的「地藏簽」聞名。
通慧禪林:清幽靜謐的修行之地,近年成為佛學研修與禪修活動的重要據點。
東崖禪寺:坐落於懸崖之上,視野開闊,為登山禪修的重要道場之一。
天台峰景區:為九華山地勢最高區域,群峰環繞,聖跡密佈,包括:
天台禪寺:位於峰頂,環境清淨,為禪修絕佳之所。
古拜經台:相傳為地藏菩薩誦經處,岩上留有跪印痕跡。
地藏古洞:金喬覺早期修行之所,洞內仍存石座與香火。
大鵬聽經石:傳說巨鳥聽經化形為石,寓意眾生皆可聞法得度。
觀音峰:峰形如觀音,遠望慈容凝立,為自然與信仰合一的象徵。
大願地藏文化園區:為近年新建的重要信仰地標,園內矗立高達99米的地藏菩薩銅像
為目前世界最高露天佛像,象徵地藏「不空願行」的慈悲精神。
九華山亦以「肉身菩薩」文化聞名,目前共保存有14尊肉身,包括金喬覺、無瑕和尚、大興和尚等。
他們圓寂後「坐缸」三年不腐,經檢驗器官與細胞依然保存,形成信仰與修行實證的特殊景觀。
結語:在深淵處點亮心燈
在這個充斥著存在焦慮的時代,地藏菩薩示現的,不是對「地獄」的恐懼,而是對「無明」的深刻覺察。正如聖嚴法師所言:「地獄不在他方,就在你我嗔恨的剎那。」當我們在捷運上為陌生人讓座,在網路論戰中主動熄滅怒火,甚或只是深夜為流浪貓備一碗清水——這些微小的善意,都是對「地藏願海」的當下體現。或許真正的度盡眾生,始於承認自己亦是眾生之一。
🔥 推薦旅遊行程
《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古拜經台.牛首山 5 日
循著信眾千年願力,朝禮地藏聖地。行程涵蓋化城寺、百歲宮、牛首山等道場,
於青山雲霧中靜心禮佛,感受「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悲願精神,展開一段沉潛而深刻的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