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峨嵋山.普賢菩薩道場.金頂雲海
普賢菩薩梵名 Samantabhadra 意為「普遍賢善」,故又稱「遍吉菩薩」
在佛教的菩薩體系中,普賢菩薩代表著「理德」與「行德」的圓滿統一
象徵其功德遍及一切時空,與文殊菩薩的智慧並稱「華嚴三聖」
其名號意為「遍一切處皆妙善」,強調將佛法落實於行動的修行哲學
在《華嚴經》中,普賢菩薩是毘盧遮那佛的右脅侍,以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等)作為大乘修行的總綱
坐騎六牙白象象徵「六度萬行」的穩健力量。《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則展現其護法精神
發願守護持誦《法華經》者,體現「知行合一」的教化特色
在密教義理中,普賢被視為金剛薩埵的化身,代表「眾生本具佛性」的密義
手持金剛杵與鈴,象徵慈悲與智慧的圓滿結合
峨眉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賢菩薩道場」
全山以海拔3,099米的萬佛頂為最高峰,山勢巍峨雄偉
地質構造橫跨寒武紀至二疊紀,形成「一山三地質時代」的奇觀
層巒疊嶂、林海蒼茫,雲海與佛光常現於金頂
使峨眉山成為兼具地質奇觀、宗教信仰與生態智慧的靈山聖境
峨眉山的佛教緣起可追溯至東晉年間
相傳高僧慧遠的弟弟—慧持大師,遊歷至巴蜀之地,見此山形似美女雙眉,雲霧繚繞、氣象非凡
便在山中建寺修行,開創了峨眉佛教的最初道場。從此「峨眉」之名流傳,意指山形秀麗如蛾眉
《華嚴經》記載:「西南有處名光明山,諸菩薩於中止住」
佛門認為「光明山」正是今日的峨眉山,並尊為普賢菩薩的道場,被視作菩薩應化人間的聖境
普賢行願以「實踐」與「慈悲」為旨歸,千年來感化無數信眾,
朝山禮佛的腳步,也在這裡鋪就出一條通往心靈的朝聖之路
唐代,相傳武則天夢見普賢菩薩端坐金蓮之上,祥光萬道,於是下令敕建寺宇,派人尋覓聖跡
自宋以降,文人雅士與高僧大德雲集峨眉,在山巔水畔題詩論法,將佛法智慧與文人風骨留存在這片雲煙深處
明代萬曆年間,慈聖太后為還宏願,捐建金頂銅殿。金殿輝映日月,聖像莊嚴肅穆,梵音繚繞山谷間
令峨眉山自此穩固其作為普賢菩薩道場的崇高地位,成為無數朝聖者心中的佛國瑰寶
行願精神的三大特質
廣大行
強調「盡虛空遍法界」的修行格局,如《華嚴經》所述:「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展現了菩薩行的無邊胸懷,也啟發現代人突破狹隘的自我框架,將慈悲與智慧延伸至一切存在之中。
無盡願
在十大願王中,普賢菩薩立下「虛空界盡,眾生界盡,我願乃盡」的誓言,彰顯真正慈悲不以任何條件為轉移。
日本佛教學者木村清孝指出,此願力的結構深刻影響了東亞佛教的利他主義傳統,使菩薩道成為跨越世代與地域的精神紐帶。
具體性
不同於停留在抽象理念,普賢行注重將佛法落實於當下的每一個行動。
「一花一世界」的觀照,使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皆具無量功德。
宋代禪宗大師大慧宗杲曾以「運水搬柴,無非妙用」來詮釋這種精神,
提醒修行者在日常勞作中體現菩薩道的真義。
峨嵋山寺院建築
- 報國寺:山腳門戶寺院,為朝聖起點,環境清幽、楠木參天。
- 萬年寺:始建於東晉,為普賢道場核心,銅鑄六牙白象與普賢聖像鎮守山中。
- 清音閣:水聲潺潺之地,雙橋飛架、亭閣臨溪,詩意十足。
- 伏虎寺:位於林中,傳為佛教與武學合修之地,羅漢群像氣勢磅礴。
- 金頂:最高處設有金殿,佛光常現,供奉十方普賢,眾生敬仰。
- 洗象池:傳說為普賢菩薩為白象沐浴之所,泉水清涼如玉,石階古意盎然,是修行人靜心之境。
- 聖積寺銅塔:十三層樓閣式巨塔,通體銅鑄,遍飾佛像與經文,堪稱佛教藝術的珍寶,莊嚴而華美。
🔥 推薦旅遊行程
《峨嵋山》普賢菩薩道場.水懺祖庭.蒙山.樂山大佛6日
走入《華嚴經》所述的光明山,踏上普賢菩薩的行願之路。
從報國寺啟程,朝禮萬年寺與金頂銅殿,於雲海佛光間禮敬六牙白象,體悟十大願王的慈悲精神。
造訪水懺祖庭寶華寺,靜心誦懺,深入法門根源。
登蒙山大佛遺址,俯瞰岷江江岸,再至樂山大佛,感受佛法千年的厚度與震撼。